俄罗斯一家军工企业设计了一款普通自动步枪使用的5.45毫米反无人机弹药,这种弹药的原理和以前一些志愿者设计思路一样,就将5.45毫米子弹弹头换成钢珠。不过这次换的是大钢珠,夹在一个类似于豆荚的金属夹里,发射后利用气流冲击打开抛出钢珠。 不过这次他们玩得更实在,换的不是小钢珠,是尺寸更大的钢珠,还特意给钢珠配了个类似豆荚的金属夹。这金属夹看着不起眼,却是关键部件,子弹发射出去后,能靠气流冲击自动打开,把里面的大钢珠全抛撒出来。 这种设计一瞅就知道,走的是霰弹枪那种面杀伤路子,对付现在满天飞的FPV自杀式无人机,还真有几分针对性。毕竟FPV无人机个头小、飞得灵,单个子弹想精准打中的难度太大,换成这种撒钢珠的弹药,一下子能覆盖一片区域,撞上无人机的概率就高多了。 现在战场上最头疼的就是FPV无人机,成本低、数量多,一会儿钻空子炸装甲车,一会儿偷袭步兵阵地,传统的防空武器要么反应慢,要么成本太高,用导弹打无人机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 普通自动步枪本来是用来打人的,射程和精度对付空中目标有点勉强,但配上这种反无人机弹药,步兵手里就多了个近距离反无人机的家伙事儿,不用再眼睁睁看着无人机冲过来没办法。 不过这东西想真正发挥作用,有两个坎必须迈过去。第一个就是快速量产,光设计出来没用,得能造得又快又多,不然前线部队等着用,工厂里慢悠悠生产,根本赶不上趟。 现在战场消耗速度快得吓人,一天可能要打掉成百上千发弹药,要是这种反无人机弹药产量跟不上,连前线部队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那设计得再好也白搭。 第二个坎就是及时配发,造出来之后得尽快送到步兵手里,还得教他们怎么用。毕竟这种弹药跟普通子弹不一样,发射角度、距离都有讲究,士兵得熟悉性能,才能在关键时刻用对地方。 要是弹药堆在仓库里,或者送到了前线却没人会用,那也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前线情况瞬息万变,说不定哪天就遇到大规模无人机突袭,要是手里正好有这种弹药,就能多一层保障。 再说说这种弹药的优势,首先是兼容性强,不用专门造新枪,普通的5.45毫米口径自动步枪都能用,像AK系列里不少枪都符合要求,部队不用额外采购新武器,节省了不少成本和训练时间。 士兵拿惯了自己的步枪,换上新弹药很快就能上手,不用重新适应新武器的操作,这在紧张的战场上太重要了,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战斗力的影响。 然后是成本问题,FPV无人机本身就便宜,要是用昂贵的反制设备对付它,经济上根本划不来。这种反无人机弹药是在普通子弹基础上改的,成本不会太高,批量生产后价格还能再降,用起来不心疼,适合大规模列装。 还有就是灵活性,步兵随身携带几发这种弹药,遇到无人机来袭,掏出来就能打,不用等后方的防空支援,反应速度比啥都快。尤其是在巷战或者野外分散作战时,步兵自主反无人机的能力太关键了,能有效填补防空火力的空白。 不过也不能忽视它的局限性,这种弹药的射程肯定有限,毕竟是步枪发射的,有效距离估计也就几百米,只能对付近距离的无人机。要是无人机飞得高、飞得远,这种弹药就够不着了,还得靠其他防空武器配合。 而且钢珠的杀伤力也得考虑,虽然能打坏无人机,但要是无人机带着炸药,就算被钢珠击中,说不定还能继续飞一段距离,有引爆的风险。所以这种弹药更适合在无人机靠近初期就拦截,尽量在它没到攻击位置前就把它打下来。 另外,天气因素也可能影响效果,刮风或者下雨的时候,钢珠抛撒的轨迹会受影响,命中率可能会下降。这些问题都得在后续的使用和改进中慢慢解决,比如调整钢珠的重量和金属夹的打开方式,尽量减少环境因素的干扰。 现在战场上的无人机对抗越来越激烈,各种反无人机手段层出不穷,从电子干扰到激光武器,再到这种改装弹药,都是根据战场需求摸索出来的办法。俄罗斯这家军工企业搞的这种弹药,虽然技术含量不算顶尖,但胜在实用、接地气,正好切中了当前步兵反无人机的痛点。 要是能快速解决量产和配发的问题,让前线士兵尽快用上,说不定能在反无人机作战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毕竟在战场上,管用的装备才是好装备,不一定非得多先进,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靠谱的选择。 后续说不定还会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改进,比如调整钢珠的数量和大小,优化金属夹的结构,让它的杀伤范围更大、命中率更高。也有可能开发出不同口径的版本,适配更多类型的步枪,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
中美开战,中国沿海被炸咋整?戴旭上校一句话让大伙安心:中美真打起来,美国能把中国
【1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