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同台湾省的侯汉廷说的一句话: 他说,当中国还很穷很破烂的时候,有人不愿意当中国人,那个叫人性,好像早年的时候,很多人就移民了。 但是有人尽管中国很穷很烂,还愿意当中国人的叫勇气,比如说革命的先贤先烈,孙中山先生等。 也有人不论中国这个国家是好是坏,是穷是富都愿意当中国人的那叫做骨气。 先说第一种,“中国还很穷很破烂的时候,有人不愿意当中国人”,他说这叫人性。这话没毛病,毕竟人都想过好日子,谁也不想一辈子困在穷窝里。 就拿改革开放初期来说,80 年代的中国刚从苦日子里缓过来,穷得很实在。 1978 年中国人均 GDP 才 385 元人民币,换算成当时的汇率还不到 200 美元。 而同期美国人均 GDP 已经突破 1 万美元,欧洲的法国、德国也都在 8000 美元以上,差距一眼就能看明白。 那时候不少人动了移民的心思,主要往欧美跑。 美国唐人街 90 年代初期新增的华人移民里,近六成是从大陆过去的。 他们中有些是懂技术的工程师,有些是想做外贸的生意人,无非是想在更富的地方找口好饭吃,挣点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的钱。 放到今天看,这种选择真没什么可指责的,毕竟谁都想让日子过得舒坦点,这就是最真实的人性,不掺假。 但总有反着来的人,这些人身上的劲儿就不一样了。侯汉廷说,“尽管中国很穷很烂,还愿意当中国人的叫勇气”。 这话太戳心了,因为在穷得看不到头的时候选择坚守,甚至还要扛着压力为这个国家拼一把,真的需要胆量,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孙中山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清末民初的中国,比 “穷” 更可怕的是混乱 —— 列强拿着刀枪抢地盘,军阀们你打我我打你,老百姓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国家连完整的主权都保不住。 可孙中山先生没想着跑路,反而一次次从海外回来,组织起义、搞革命。 后来的 “两弹一星” 元勋们,也是这种勇气的代表。 最让人佩服的,还是第三种 ——“不论中国是好是坏,是穷是富都愿意当中国人”,侯汉廷说这叫骨气。 这种骨气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不管顺境逆境,都认 “中国人” 这个身份,都愿意为这个国家扛点事,哪怕自己吃亏也不撒手。 现在的华为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些年美国对华为的打压有多狠? 断了高端芯片供应,逼得华为手机业务一度下滑,2021 年营收掉到 6368 亿元,比前一年少了近 3000 亿。 还禁止谷歌服务,让华为海外市场丢了不少份额。 可任正非没说过要把公司搬到国外,没说过要换个 “身份” 避风头,反而砸钱搞研发。 现在华为不仅稳住了手机业务,Mate60 还用上了国产芯片,5G 功能也回来了,甚至把 5G 专利费涨到了每台手机 2.5 美元,苹果、三星每年都得乖乖交上百亿美元。 这种不低头、不跑路的劲儿,就是企业的骨气,也是中国人的骨气。 侯汉廷的话之所以让人认同,是因为他没唱高调,而是把 “当中国人” 的选择落到了真实的人和事上。 毕竟,国家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词,它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是不管走多远都愿意回来的地方,是不管过得好不好都愿意守护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