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

老阿七说史 2025-10-18 10:48:45

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说尾款结清才给左脚鞋。这招儿乍看像是段子,实则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在义乌,一个仓库工人打开箱子,整整两千只鞋,清一色全是右脚。 这不是工厂的乌龙,而是义乌一位老商人对印度客户的“应对之策”:先给你右脚鞋,左脚的?尾款付清再说。 这不是谁耍谁,而是义乌商人走南闯北几十年,被市场逼出来的生存智慧,左脚鞋没发,不是小气,是怕货一走人也没影。 这样的“分批发货”不讲感情,但讲规则,因为这年头,讲感情,最后多半讲成了“愿赌服输”。 事情要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订单说起:印度客户下单2000双鞋,只付了10%的定金,剩下的钱,要等货到了印度港口再结清。 义乌商家听完这条件,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不是不想做生意,而是类似的“套路”已经见得太多。 “货到付款”?听起来合理,但这年头,“货到人不在”才是常态。 过去几年,不少义乌商家就吃过这亏,货送到了,买家失联,甚至还倒打一耙,说质量有问题,趁机砍价。 不答应?那你就等着货在港口烂掉吧。 更糟的是,印度海关有个“神操作”:货物滞港时间一长,直接拍卖。 谁来买?还是那位客户,低价回购,尾款一分没付,货却到手了。 所以这次,义乌商家玩了把“保险”:先发右脚鞋,左脚的?等你付款再说。 这不是耍赖,是做生意讲规矩,你要玩“港口付款”,我就玩“半边发货”。 这事一传开,义乌商圈炸锅了。 不少做外贸的商户拍手称快:“这哥们干得漂亮!”因为这不是个例,而是很多人都踩过的坑。 过去几年,部分印度买家成了“老油条”,开口就要低定金、赊账、港口付款。 新手商家不懂规矩,被订单冲昏头脑,结果货走了,人没了。 有的直接损失几十万,有的甚至连跨国追债的机票钱都搭进去。 2018年,义乌警方破了个特大合同诈骗案,一家印度公司用空壳公司骗了上百家商户,货值超过300万元。 套路几乎一模一样:不还价、大订单、快发货,然后人间蒸发。 更早的2011年,60多家义乌企业组团去印度追债,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法律程序复杂,执行周期漫长,跨国追债,听起来像“国际大片”,实际是“现实悲剧”。 别以为只有小商户才被坑。 2025年,德国海瑞克公司就因为印度高铁项目拖欠尾款,三台盾构机卡在中国港口,动也动不了。 这可不是几千双鞋的事,每台机器都是上亿的买卖。 再看法国的“阵风”战斗机项目,印度订了几十架,结果尾款一拖再拖,法国媒体都看不下去了。 这些事说明,不是义乌的问题,是全球供应商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的无奈。 世界银行的报告也指出,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市场做生意,坏账率往往翻倍,回款周期动辄半年起步。 这不只是商业问题,更是制度困境。 “只发右脚鞋”,听起来像小聪明,其实是小企业没有安全网下的“土办法”。 它不是恶意欺骗,而是“防骗”的无奈反应。 这只鞋,踩碎的是无底线压价的幻想,踩实的是生意人对规则的坚持。 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贸易中,信任不是天生的,是靠一次次交易积累起来的。 义乌商人不傻,他们只是太清楚:一旦信任体系崩塌,损失的不止是一次订单,而是整个市场的信用。 对商家来说,风控不是选修课,是必修课。 再大的利润诱惑,也别忘了先问一句:“钱能不能回来?”这才是生意的第一课。 对国家来说,一个市场的信誉,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是靠每一笔交易、每一个商人的诚信堆起来的。 个别人的失信,迟早会砸碎整个国家的商业形象。 未来的路在哪?不是靠“右脚鞋”一招走天下,而是靠更成熟的金融工具,比如信用证、出口保险,甚至AI风控体系,帮商户把风险挡在第一道门外。 同时,国际社会也该推动更透明、更高效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别让小商户在跨国维权时,一头撞进“程序的迷宫”。 理想的国际贸易,不该靠一只鞋“打太极”,而应建立在规则和信任之上。 义乌商人的智慧固然值得敬佩,但我们更希望有一天,他们不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自保。 每一双鞋,都该有完整的一双;每一笔交易,都该有公平的回报。 这,才是全球贸易该有的样子。 信息来源:义乌鞋商智斗印度买家:先发千只右脚,尾款到账再补左脚!——网易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