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那么想强留着工业,究竟有多难呢? 工业这行当看着硬核,实则是个体力脑力双耗的苦差事,机器轰鸣的车间里藏着数不清的成本,跟金融、互联网那些敲敲键盘就赚钱的行业比起来,性价比确实差得远。更关键的是,一旦国家富起来,这苦差事就更难留住了,不信看看美国的遭遇。 从奥巴马到拜登,四任总统花了十几年推制造业回流,又是喊口号又是砸钱,结果呢?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在 10% 到 11% 之间晃悠,就业人口占比也才维持在 8% 左右,基本没怎么涨。拜登搞的那三个法案算是下了血本,芯片、绿色能源这些高端领域稍微有点动静,但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厂子还是没人愿意回,新增就业连 5% 都不到。 不是企业不给面子,实在是不划算,美国工人工资高不说,连配套的供应商都找不全,就算建了厂也是无人工厂,十几个工程师看着机器,根本带不动多少就业,想让锈带地区重现辉煌纯属想多了。 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元太“香”了,印印钞票就能换全球的商品,谁还愿意费劲搞生产?资本都是逐利的,自然往回报率高的地方跑,这是骨子里的难题。 不光是美国,连以制造立命的德国都快扛不住了。德国制造业占比能到18.44%,在发达国家里算顶流,还有一千多家隐形冠军企业,按理说根基够稳吧?可现在照样头疼。能源这块就卡了脖子,以前靠俄罗斯天然气,成本低还稳定,现在搞去俄化,天然气得看国际市场脸色,成本蹭蹭往上涨,制造业的成本优势直接没了。 更闹心的是没人干活,76%的中型工业企业都在喊缺人,尤其是跟数字、绿色产业沾边的领域,想招个技术工人比登天还难。本来想靠工业4.0和能源转型破局,结果政策卡壳、投资跟不上,汽车、精密机械这些老本行根本没得到多少助力,连国内都开始担心会不会变成“工业博物馆”。这还是有深厚积淀的德国,换其他国家早就扛不住了,可见就算想留,没有配套的能源、人力支撑,也是白搭。 日本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曾经的家电、汽车制造业多风光,现在也在悄悄“跑路”。2023年日本在华的非制造业投资占比都快到一半了,说明资本早就在用脚投票。汽车行业就是个典型,东风日产关了常州的工厂,把一百多亿砸进了新能源研发,不是不想留传统产能,是低端制造实在赚不到钱。 以前日本靠零部件认证把控产业链,现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起来了,那些躺着挣钱的日子一去不返,就算想守着高端制造,也得不断砸钱升级,稍微慢一步就可能被追上,这种持续投入的压力不是谁都能顶得住的。 要是觉得发达国家只是懒得干,那看看印度的例子就知道,想强留甚至发展制造业有多难。莫迪搞“印度制造”十年,还砸了230亿美元搞生产激励计划,结果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从16% 跌到了13%,离 25%的目标差了十万八千里。那笔激励资金只发出去不到 8%,750 家参与企业里好多连生产都没启动,太阳能领域更离谱,12 家签约公司有 8 家完不成目标,有的连设备都没订。 不是补贴给少了,是根本没那个基础,营商环境差、缺高端人才,连原材料都得靠中国供应,官僚主义还拖后腿,企业想干活都没条件。印度这还是在低成本优势下搞制造业都这么费劲,发达国家想在高成本基础上强留,难度直接翻倍。 世界银行的数据更能说明这是个大趋势,从 1990 年到 2023 年,全球工业增加值占比从 32% 跌到了26%,大家都在往轻资产行业转。美国制造业峰值占比27.6%,完成工业化后一路下滑,27年跌了8.1个百分点;日本、德国也好不到哪去,人均GDP一上来,工业就开始缩水。 这背后其实是个死循环:国家富了,劳动力成本涨,工业利润薄,资本就跑了;资本一跑,产业链就断,想再拉回来就得砸更多钱,可砸钱也未必有用。而且工业越往高端走,对人才、技术、供应链的要求越高,稍微有个环节掉链子,整个盘子都受影响。 说白了,工业这东西就像块硬骨头,啃的时候费劲,可真要丢了再想捡回来,比登天还难。发达国家不是不想留,是留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资本不答应,成本不答应,连市场规律都不答应,就算政府使劲推,也架不住各种现实难题扯后腿。
别的都先放下不谈了,特朗普现在对中国只有一个要求,中国:拒绝最近,特朗普又出
【28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