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印度官员桑迪普·庞德里克扔出了一句狠话:印度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这位在商务部和钢铁部都任过职的秘书,为印度制造业描绘了一条全新的赛道——不挤别人拥堵的高速公路,自己另辟蹊径。 这话听着挺硬气,他还特意给印度制造业画了条“新赛道”,说要专搞高附加值、创新驱动的产业,坚决不碰低端组装那套。 过去这些年,不少国家都想走 “中国模式” 的制造业路线,靠低成本劳动力承接服装、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之前也试过,可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加工再到成品组装,成本控制得极低,印度想靠更低的劳动力成本竞争,可配套的物流、电力设施跟不上。 另一方面,全球传统制造业市场早就饱和,像服装出口领域,中国、越南、孟加拉国已经占据了近 70% 的市场份额,印度再挤进去,很难分到多少蛋糕。 庞德里克在论坛上举了个例子,印度之前花了 5 年时间扶持手机组装产业,可核心的芯片、屏幕还是要从中国进口,最后只能赚点组装费,利润率不到 5%,这种 “组装式制造” 根本没法让印度制造业真正强大起来。 所以庞德里克提出的 “另辟蹊径”,重点放在了三个新兴领域。第一个是绿色能源装备制造,印度现在是全球第三大可再生能源市场,政府计划到 2030 年实现 500 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这需要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风电设备和储能电池。 印度没有去抢中国已经成熟的光伏组件市场,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光伏硅料的本土化生产上,去年出台了《国家光伏硅料发展计划》,给本土企业提供每吨 200 美元的补贴,还和挪威的 REC 集团合作建设硅料研发中心,想在硅料提纯技术上突破。 现在印度本土硅料产能已经从两年前的零,提升到了每年 5 万吨,虽然和中国的 120 万吨比还有差距,但已经能满足印度 15% 的光伏装机需求,而且避开了组件组装的低利润环节。 第二个赛道是特殊钢和高端冶金产品。庞德里克之前在钢铁部任职时,就发现印度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可高端特殊钢的自给率只有 30%,像汽车用的高强度钢、航空航天用的耐热钢,大部分都要从德国、日本进口。 于是印度出台了《特殊钢产业促进政策》,重点扶持不锈钢、轴承钢、模具钢等 20 种高端产品,在古吉拉特邦建设了特殊钢产业园,引进德国蒂森克虏伯的技术。 现在印度本土生产的轴承钢已经能满足国内 60% 的需求,还出口到了东南亚,利润率达到了 25%,比普通粗钢的 5% 高出不少。庞德里克说,这种 “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 的转型,比单纯扩大粗钢产量更有意义。 第三个赛道是医药中间体和生物制造。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可之前一直卡在医药中间体这个环节,大部分中间体要从中国进口,一旦供应链出问题,印度的制药产业就会受影响。 现在印度把医药中间体的本土化作为重点,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建设了医药中间体产业园,提供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还和印度理工学院合作研发生物合成技术,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生产医药中间体,成本比化学合成低 30%,而且更环保。 现在印度本土医药中间体的自给率已经从 3 年前的 40% 提升到了 65%,像生产抗生素的 7-ACA 中间体,已经实现 100% 本土化,不仅满足了国内制药需求,还出口到了巴西、南非等国家,成为印度医药出口的新增长点。 为了让这些新赛道走得通,印度政府还配套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设立了 100 亿美元的 “新兴制造业基金”,专门投资这些领域的初创企业;简化了高端技术设备的进口关税,像用于硅料研发的电子显微镜,关税从 25% 降到了 5%。 还和欧盟签订了《绿色技术合作协议》,互相承认绿色能源装备的技术标准,让印度的光伏硅料、风电设备能更顺利地进入欧洲市场。庞德里克在论坛上强调,这些政策不是短期的 “补贴刺激”,而是要构建 “技术 + 市场 + 供应链” 的完整生态,让新赛道能长期发展。 现在印度在这些新赛道上已经有了初步成效,今年上半年,绿色能源装备出口额同比增长了 45%,特殊钢出口增长了 32%,医药中间体出口增长了 28%,虽然总量还不算大,但增速远超传统制造业。 当然,这条新赛道也不是坦途。种姓制度导致劳动力流动性差,官僚主义拖慢办事效率,还有 10% 的人口仍在极端贫困线挣扎,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坎。但比起硬着头皮学中国搞全产业链,这种 “避重就轻” 的路线,显然要务实得多,毕竟认清自己的短板,比盲目喊口号更重要。 庞德里克说 “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本质上是印度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不再盲目模仿别人的模式,而是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制造业升级路。毕竟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里,不是只有一条路能走,找到差异化的赛道,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信源:观察者网
令人喷饭的印度基建:新建柏油路直接就铺,网友讽刺是混合粪便的新技术!一直批评印度
【2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