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港口费大战昨天正式开打,但没想到,比赛第一天,就出现了端倪!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贸易战,错了!真相是,当中方拿出“手术刀”式的精准反制细则时,美国海关却因政府停摆了。 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的301调查,美方宣称要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服务费,标准按船型分三档:普通货轮每净吨50美元,滚装船每净吨14美元,且费用逐年递增至2028年的140美元。 这项措施原定10月14日生效,目标直指中国造船业——全球70%商船由中国建造,美国商船年产量不足中国的零头。但美方显然低估了中方的应对能力,其收费规则存在致命缺陷:仅以船籍、运营方国籍为标准,却未考虑资本控制这一核心要素。 华尔街资本通过离岸公司、多层股权架构深度渗透全球航运业,以星航运、OSM Thome等表面“非美”企业,实际由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机构控股。这种规则设计,让美方自以为能精准打击中国,实则暴露了其对全球资本流动的无知。 中方反制措施于10月10日公布,10月14日同步实施。收费对象涵盖五类船舶:美资控股超25%的企业所属船舶、悬挂美国旗的船舶、美国建造的船舶等。 费率分四阶段递增,从2025年的每净吨400元人民币涨至2028年的1120元。更关键的是,中方设置了“资本穿透”条款——无论船舶挂哪国旗、在哪建造,只要美资持股超25%即纳入收费范围。 这一招直接戳中美国航运业的软肋:全球前十大油轮公司中,三家因美资控股被列入收费名单;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欧洲巨头虽未直接控股,但因持有美国债券或参与美元融资,也被迫重新评估航线布局。中方还豁免了中国建造船舶和空载维修船,既保护了自身产业,又避免国际规则争议。 就在中美收费措施生效当天,美国联邦政府因预算争议停摆。海关系统虽未完全关闭,但大量技术人员停薪休假,导致文件审核延误、货物滞留风险激增。 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在2018年政府停摆期间曾出现货物停留时间增加15%-20%的乱象,此次情况更糟——美方将缴费责任甩给船东,要求其“自觉申报”,但全球航运巨头因无法确认资本归属,纷纷暂停对美航线。 更讽刺的是,美方特意豁免了液化天然气船(LNG),试图保护其能源出口,却未料到油轮和散货船成为重灾区。这些船舶多运输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正是美国对华出口的主力品类。 收费首日,美森轮船旗下“MANUKAI”轮在宁波港被收取445万元人民币费用,成为首个“牺牲品”。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测算,美西航线运价可能因此上涨5%-8%,电子产品可承受10%-15%的涨幅,但农产品因利润率低,可能被迫减少对华出口。 中远海运、东方海外等中企已调整航线,将部分运力转向东南亚和中东。与此同时,中国船厂订单排至2029年,全球船东为规避费用,纷纷选择在中国造船、修船。 这场博弈的“蝴蝶效应”已蔓延至全球:新加坡港、鹿特丹港的中转业务量激增,俄罗斯船队趁机扩大远东航线,欧洲企业则加速供应链“去美国化”。 表面看,这是场港口费争夺战,实则是全球贸易规则主导权的较量。美国试图通过单边措施重塑海洋秩序,却暴露出三大短板:对资本全球化的无知,误以为能通过国际标准隔离市场,政府治理能力衰退,停摆事件让国际社会看清其体制性混乱,产业空心化严重,美国商船年产量不足全球0.1%,却妄想以规则压制全球第一造船大国。 反观中国,通过“资本穿透”条款、分阶段费率设计、豁免机制等组合拳,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遵循了国际法框架。这种策略差异,折射出中美博弈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贸易量比拼,而是规则制定权与体系韧性的较量。 这场港口费大战的最终走向仍充满变数,但首日交锋已给出明确信号:当美国还在玩“加关税”“收过路费”的老套路时,中国已通过精准反制与市场替代建立起新秩序。 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这场规则之争?美方政府停摆是否会成为压垮其贸易战的最后一根稻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中国对荷兰反制,效果很明显,东莞封装厂断供,让欧美客户坐不住荷兰在中美贸易科技
【9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