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震撼的判决终究还是尘埃落定!许家印的海外家族信托被彻底击破,77亿美元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被追缴。并非信托不安全,而是法律不容许借信托之名行逃债之实!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那声槌响,直接把许家印那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财富“诺亚方舟”砸出了一个大窟窿。法官高浩文当庭宣布授权清盘人全面接管许家印名下所有资产,连藏在美国特拉华州为子女准备的23亿美元离岸家族信托也没能幸免。 这个被业界称为“信托击穿第一案”的判决,就像一道闪电劈开了离岸金融的迷雾,让人们看清了法律到底如何对待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资产转移把戏。 许家印这套信托架构可不是临时抱佛脚搭起来的,早在2019年恒大危机还没全面爆发时,他们夫妇就通过红筹架构把五百多亿分红一步步挪到海外。这些钱经过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的离岸公司层层过滤,最终流入美国特拉华州的家族信托。 这个信托设计得那叫一个精细,长子许智健每年只能领3%收益,动不了本金,说是要确保孙辈都能衣食无忧。可清盘人翻出两千多页调查记录,发现许家印嘴上说把资产交出去,手里却紧攥着投资决策权和受益人更换权,受托人根本就是个提线木偶。 更绝的是时间点的选择,恒大早在2017年就出现财务黑洞,2019到2020年间虚增收入高达五千多亿,许家印一边看着公司摇摇欲坠,一边赶在债务海啸前把巨额资产塞进信托。 2022年还搞了出“技术性离婚”,把427亿资产划给前妻丁玉梅。这些操作在法院眼里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欺诈性资产转移”,明明看到债权人追来了,赶紧把金银细软藏进自以为安全的保险箱。 香港法院这次能撕开信托的合法外衣,靠的是两把法律利剑。一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管你文件写得多漂亮,只要委托人对信托资产还能呼风唤雨,法律就认定这是“假信托真自留地”。 二是“欺诈性转移原则”,《破产条例》说得明白,任何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资产转移都是无效的。法官说得更直白:你不能欠着万亿债务,还偷偷给自家留座金山。 判决产生的冲击波立刻席卷全球,清盘人拿着香港法院的令箭,在英美等12个国家同步发起“资产围猎”。伦敦的33套豪宅、曼哈顿写字楼、私人飞机相继被冻,连丁玉梅存在瑞士银行的5.7亿美元也没躲过去。 最戏剧性的是家族内讧爆发,丁玉梅因为觉得信托分配不公,竟然把次子许滕鹤告上法庭要求重新分钱。曾经显赫的许氏家族,如今在追债风暴里上演着现实版“豪门恩怨”。 这场大戏背后藏着更深的警示,那些富豪们总把离岸信托当成财富“防弹衣”,却忘了法律保护的是合法信托而非恶意避债工具。就像南通法院直接执行诈骗犯的家族信托资金,山东聊城案中非法行医的违法所得也从信托里被追缴,只要资金来路不正,再复杂的架构也挡不住法律穿透。 原来那些想着“危机来了再设托”的客户突然发现此路不通,信托公司对资金来源的审查严了十倍。金律家族办公室的王璟榕律师点破关键:保留控制权就等于失去隔离效果,这是铁律。 恒大清盘团队这回动了真格,五十多人的专业队伍按小时收费,最高达到八千港元一小时,已经冻结了七十七亿美元资产。虽然比起二点四万亿债务还是杯水车薪,但意义非凡。 香港法院通过这个判决告诉所有人,跨境逃债的路越来越窄,各国法院现在联手织了张天罗地网。 回头看许家印从首富到被全球追债的历程,简直是把商界潜规则翻了个底朝天。用虚增利润拉高股价分红套现,债务爆雷前金蝉脱壳,这些操作曾经是某些人心照不宣的财富密码。但现在法律用行动证明:靠财务造假吹大的泡沫终会破裂,用信托当遮羞布终究会露馅。 这个判决之所以称得上“震撼”,是因为它戳破了离岸金融的安全幻觉。原来开曼群岛、BVI那些神秘代码构筑的防线,在欺诈证据面前不堪一击。法律守护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背后的诚信原则。 全球监管收紧的趋势现在已非常明朗,CRS准则让跨境资产透明化,各国法院判决互相承认成为常态。许家印案之后,那些还想玩“国内欠债海外藏钱”的把戏恐怕得三思了。 毕竟当香港清盘人能轻松拿到英国法院的协助令,当瑞士银行也会配合冻结账户,这世界早已没有真正的法外之地。 这场大戏落幕时,留给企业家们的启示再清楚不过,真正的财富保全之道不在精巧的架构设计,而在最基本的诚信经营。信托还是那个信托,但把它当盾牌还是当软肋,全看使用者的初心。 香港高等法院的判决书最后几页写得意味深长,信托制度本为促进财富传承,绝不应沦为欺诈温床。这句话像记重锤,敲在所有幻想“欠债不还”的人心上。
欧洲刚把中资芯片厂强制接管,中国反手就把仓库大门上锁——安世半导体惠州、上海两大
【1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