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给老美出了个主意,中国拒绝进口你们的大豆?你们也拒绝进口他们的稀土,让他们卖不出去。紧接着韩国人也附和道“我们也不进口他们的白菜泡菜,让他们的经济陷入停滞。 最近流传着一个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为反制中国或有的大豆禁运,欧洲与韩国竟给美国献策。一方提议禁运中国稀土,另一方更是“奇招”迭出,竟主张禁运中国白菜泡菜,这般应对着实令人咋舌。 这个提议听起来好像挺对等,你动我的大豆,我动你的稀土,有来有回。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暴露了一个巨大的误区:把全球贸易看成了一盘简单的象棋,以为大豆和稀土是可以随便兑换的棋子。 将这两样事物置于天平之上衡量,本就是荒诞之举。二者或许天差地别,如此比较毫无意义,恰似一场引人发笑却又透着荒谬的闹剧。它们的战略分量,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贸易这东西,首先得看你手里的牌是不是独一份。以大豆为例,于全球大豆贸易格局里,中国堪称首屈一指的买家。凭借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所购大豆量在全球贸易总量中占比逾六成,彰显着其在大豆贸易领域的重要地位。但牌桌上不止美国一个卖家。 2018到2019年的那场贸易摩擦就演练过一次了,美国大豆出口锐减,农民叫苦不迭。而中国呢?转身就从巴西大量采购,供应链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平衡点。这说明大豆市场选择很多,对买家来说,这只是个“换一家店”的问题。 但稀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问题的关键甚至不在于谁家地里埋的矿多,美国加州的芒廷帕斯矿自己就贡献了全球一成多的产量。真正的命门,是看不见的加工环节。 中国几乎垄断了全球九成的稀土分离提纯能力。特别是那些造尖端武器用的重稀土,这个数字飙到了惊人的97%。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美国辛辛苦苦从自家地里挖出矿石,还得乖乖送到中国去加工,然后再把成品买回来。 一个是农产品,影响的是饭桌;另一个却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渗透进了从手机芯片到电动车电池的每一个角落。更为棘手的是,每一架F - 35战斗机的打造,竟需消耗逾400公斤的稀土材料。如此巨大的消耗量,着实令人忧虑。这杠杆的威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任何贸易限制都会引发市场的连锁反应,就像水流会绕开石头一样,资本和订单总会寻找新的出路。看到依赖的风险,美国和澳大利亚确实在加紧开发自己的稀土资源。 但这远水解不了近渴。市场的适应能力再强,也敌不过现实的壁垒。想在美国本土重建一套稀土提纯产业链,成本比中国高出三分之二不说,光是环保审批就能拖死人。德州一个工厂,一张废水许可就卡了整整两年。 时间才是最要命的。专家评估,从零开始建一个提纯厂,至少要五年,砸进去上百亿美元。可五角大楼的家底有多厚呢?报告显示,那些最关键的重稀土,比如镝和铽,战略储备只够撑42天。而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军工巨头,关键磁体的库存甚至一度只够用几个星期。 当上千个武器系统,两万多个零部件都悬在这根脆弱的供应链上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瞬间从经济问题演变成一场国防危机。 当大家都意识到“一招制敌”只是个幻想后,游戏的规则本身也开始变了。竞争的焦点,正从“找对方的弱点”,悄悄转向“加固自己的防线”。 只需留意中国于10月颁布的出口管制新规,便能知晓其中端倪。此新规彰显着相关领域的政策导向与战略考量,值得各方予以关注与深入探究。这次管的可不只是材料,连分离提纯的技术、设备、甚至是辅料都打包了进去。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要把优势从物理上的工厂,升级成规则和技术标准上的“护城河”。 而西方世界也没闲着。五角大楼拨款10亿美元满世界采购钴和锑,所谓的“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成了热词。这都说明,大家的心思已经从过去的拥抱全球化,转向构建更可控、更安全的小圈子供应链了。 说到底,不管是韩国和中国之间互相买卖的泡菜,还是中美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大豆和稀土,都在提醒我们,现代经济就是一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网络。 与其天天琢磨着怎么让对方“先扛不住”,不如多想想怎么让大家“一起过得更好”。毕竟,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来自于手里攥着能一击致命的武器,而是来自于建立一个能扛住任何风浪的、有韧性的系统。
美媒:再买不到中国稀土,美国不但贸易战打不赢,热战恐怕也要输美国人的麻烦终于来
【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