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唯独在我们中国,电商彻底干趴了实体店?这么说吧,同样的东西,网上卖300,实体店卖800,就问你买谁的?欧美国家的人,有大把时间逛商场,而我国有很多人一天工作超10小时,动不动就是996、白加黑,哪有时间逛实体店? 要说中国电商为啥能把实体店按在地上摩擦,最根本的还是那俩字:实在。就拿咱们日常买的东西来说,网上同款的冲锋衣三百块还包邮,实体店挂着八百块不讲价,换成谁都得琢磨琢磨——又不是钱大风刮来的,一样的料子一样的做工,凭啥多花这五百? 这种价格差可不是个例,京东上四千块的洗衣机,线下卖场敢标到五千五往上;拼多多五块钱的玻璃水杯,便利店卖十五块都算良心价,这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两种商业模式的生死较量。 电商能把价格压得这么低,核心是把中间环节给“砍”得干干净净。以前一件衣服从工厂出来,得经过省代、市代、批发商,再到实体店,每一层都得加利润,最后全摊到消费者头上。 现在不一样了,电商平台直接对接工厂,比如抖音直播里的服装厂老板拿着样品喊“出厂价39.9”,拼多多上的农户直接挂“现摘橘子5斤12块”,中间没有二道贩子赚差价,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反观实体店,租金就是座大山,一线城市商场里一个十来平米的专柜,月租金动辄几万,再加上店员工资、水电物业费,不卖高价根本撑不下去。有个开女装店的朋友算过账,一件进价80的外套,至少得卖299才有钱赚,可网上同款连100都不到,这生意怎么做? 更关键的是中国人实在没那么多时间逛实体店。现在不少人早上八点出门挤地铁,晚上九十点才下班,碰上996连周末都得加班,哪有精力去商场挨家店逛? 反观欧美,人家下班早,周末全家逛商场是传统,加上人工成本高,实体店服务特别到位,试穿衣服有人帮着挑,退换货不用理由,这种体验是电商比不了的。而且欧美商场里餐饮、娱乐设施齐全,逛店本身就是种休闲方式,跟咱们把购物当“任务”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电商的爆发还离不开物流这张“王牌”。去年全国快递包裹量突破150亿件,比前年早了37天就达成目标,光极兔速递一家第三季度就送了55.8亿件包裹。现在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农村,基本都能实现“次日达”,哪怕是新疆的葡萄、云南的鲜花,下单第二天就能收到。 可欧美不一样,物流成本本来就高,而且配送慢得让人着急,在美国买个东西等一周是常事,偏远点的地方甚至要半个月,这种效率根本抢不了实体店的生意。 疫情更是给电商送了波“神助攻”。2020年那阵子,全国购物中心客流一下子少了33亿人次,餐饮、影院这些业态客流降了八成多。那时候大家没法出门,只能靠手机买菜买药,连平时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大爷大妈都学会了拼多多砍价、美团下单。 虽然后来疫情过去了,但很多人已经养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就像我妈,现在连买葱都要在社区团购上下单,说“比菜市场便宜还不用拎着走”。实体店虽然也试着搞直播、建微信群,但大多是临时抱佛脚,既没有电商的流量优势,又没法把线下体验搬到线上,自然越做越被动。 反观国外,电商想“干趴”实体店简直难如登天。先不说欧美人生性喜欢逛商场,周末带着家人去奥特莱斯扫货、在咖啡馆晒太阳是常态,人家的政策也在护着实体店。 欧盟去年生效的《数字服务法案》管得特别严,电商平台不光要公开广告是谁付费的,还得严查假冒商品,违反了要罚全球营业额6%的巨款。这意味着平台得花大价钱搞审核,成本自然转嫁到商品上,价格优势根本显不出来。 美国更别提了,销售税管得死严,电商平台一样得交税,不像咱们早年电商有税收优惠,而且人家实体店售后服务到位,买双鞋不合脚随时能退,还不用自己掏运费,这种体验电商真比不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中国电商的竞争早就卷到“白热化”了。淘宝、京东、拼多多不说,现在连抖音、快手都来分蛋糕,直播带货恨不得把价格压到成本线。 而欧美电商平台就那么几家,亚马逊一家独大,根本没动力拼低价,反而更注重和实体店合作,比如线上下单线下取货,大家各赚各的钱,互不打扰。 不过话说回来,实体店也不是完全没机会,那些能提供独特体验的店反而活得不错。比如网红咖啡馆、亲子乐园,还有卖设计师品牌的买手店,这些靠的是线上替代不了的服务和氛围。 但对于大多数卖标准化商品的实体店来说,电商的冲击确实是颠覆性的——毕竟谁也不想花冤枉钱,更不想在疲惫的工作之余还要奔波于商场之间。 这不是电商有多“厉害”,而是它刚好踩中了当下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和消费需求,说白了,是市场用脚投票选出来的结果。
为什么唯独在我们中国,电商彻底干趴了实体店?这么说吧,同样的东西,网上卖3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