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灾害成因与严峻现状 1. 极端天气叠加地形限制 9月下旬至10月初,“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轮台风接踵而至,百色市降雨量较历年同期暴增五倍,创气象记录极值。作为典型小盆地城市,百色四面环山,上游洪水在此汇聚,下游河道排泄能力却严重不足,形成“上游来得快、中间装不下、下游走得慢”的恶性循环。更致命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地下暗河系统在暴雨中倒灌,直接推高水位。德保县多睦村村支书农建优透露,村底暗河返涌导致积水无法排出,400亩甘蔗田绝收。 2. 基础设施与应急能力短板 农村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仅为5-10年一遇,而此次降雨强度远超阈值。同时,土地板结、塑料垃圾堵塞消水口、山塘消失等因素削弱了自然下渗能力。靖西市新甲乡大进屯因未提前撤离,20余名留守村民被困,全屯断电半月,只能划船至邻村充电,夜晚靠蜡烛照明。 二、政府应对与救援进展 1. 应急响应与物资保障 百色市于10月5日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累计转移群众近万人,发放米、油、方便面等生活物资。针对喀斯特地貌无法抽水的困境,政府采用竹筏、冲锋舟等方式运送物资,靖西市安德镇孔造村村民通过皮艇接收政府援助。部分村庄开辟沿山安全通道,保障学生返校和基本出行。 2. 灾后恢复与隐患排查 10月14日后,受灾地区水位开始缓慢回落。截至10月13日,全市329个内涝点中200个已消退,2464名群众陆续返家。电力部门全力抢修,德保县荣华乡2922户村民在国庆前恢复供电。同时,政府组织消杀防疫,排查老旧房屋安全隐患,禁止在易涝区新建住房。 三、生产自救与长期挑战 1. 农业抢收与经济损失 洪灾导致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超30万亩,田东县巴立村400亩甘蔗地绝收。德保县启动“收割-运输-烘干”一体化作业,已抢收中稻3.2万亩,避免湿谷霉变。但部分村庄因桥梁被毁,机械无法进入,只能人工收割。 2. 生态修复与系统治理 专家指出,百色需建立“上蓄、中疏、下排、严管”的综合防治体系:上游建水库、中游退地还河、下游疏浚河道,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预警能力。中国旧货业协会等机构正推动二手设备流通标准,助力灾后重建。 四、社会关注与温情互助 尽管灾情严重,当地群众积极自救。靖西市禄峒镇念者屯村民自发搭建“钢铁水桥”,保障孩子上学;巴立村村民将牲畜转移至楼顶,用乐观态度应对困境。社会各界也通过抖音等平台呼吁关注,传递“百色加油”的暖心支持。 这场百年一遇的洪涝,既是对自然韧性的考验,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警示。唯有加强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应急体系,才能在未来类似灾害中守护生命财产安全,让“孤岛”重归安宁。
一、灾害成因与严峻现状 1.极端天气叠加地形限制 9月下旬至10月初,“桦加
落笔花
2025-10-17 09:04:4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