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出走,娃哈哈被掏空,“双输”结局谁之过?

新浪财经 2025-10-16 21:52:10

娃哈哈集团突然宣布宗馥莉辞职。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又来?去年7月不是刚辞过一次吗?

但这次真不一样。

因为这回她是真走了,带着18家工厂的生产线,带着14个省的经销商网络,带着几千号销售团队,连商标都重新注册了一个——“娃小宗”。

这场辞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撤退。

只不过从结果看,这场撤退没有赢家。

1.一场商标争夺战暴露的权力失衡

事情要从今年2月的那份商标转让申请说起。

总共有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计划从集团公司转到食品公司去。

乍一看,这就像是左手倒右手,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两家公司的股权结构完全不同。

集团公司是国资控股46%,宗馥莉持股29.4%,工会持股24.6%。

食品公司则是宗馥莉通过宏振投资拿着51%的绝对控股权。

这意味着一旦转让成功,价值近千亿的“娃哈哈”商标就从一家国资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变成了宗馥莉个人实际控制的资产。

这么大的动作,按理说应该上董事会吧?应该征得其他股东同意吧?

但从最后被紧急叫停的结果看,其他股东可能压根不知道这回事。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去年宗馥莉辞职风波后,娃哈哈董事会来了次大换血。代表上城资本的张晖退出了,娃哈哈老臣吴建林、潘家杰、余强兵也都离开了。新进来的王国祥、叶雅琼是内部提拔的自己人,洪婵婵更直接——宏胜饮料财务部部长。

这个董事会结构,有点微妙。

改组董事会需要股东会同意,不是董事长自己能决定的。但如果这个动作真的完成了,那说明在公司治理层面,娃哈哈可能存在漏洞。而宗馥莉作为董事长,在确保公司合规运营这件事上,多少有点责任。

商标转让被叫停后,宗馥莉大概也明白了——这个局,破不了。

与其继续纠缠,不如彻底另起炉灶。

2.“娃小宗”的算盘打得响不响?

今年9月,宏胜系的7家公司联合发出通知:从2026销售年度起,统一使用新品牌“娃小宗”。

中国商标网显示,宏胜饮料已经注册了46个“娃小宗”商标,覆盖从食品饮料到包装耗材甚至颜料。首款产品凝香乌龙无糖茶定价4元,包装风格跟传统娃哈哈完全不同。

这个新品牌不是白手起家。

去年8月开始,娃哈哈集团的员工陆续被要求解除与集团的合同,转签宏胜饮料。从销售、生产到研发、财务,从高管到基层业务员,都在这波操作里。

渠道方面更直接。2025销售年度,西藏、青海、黑龙江、北京等14个市场的经销商,合作主体直接从娃哈哈集团变成了宏胜饮料的销售公司。这些市场的销售权和收益,全归宏胜了。

听起来好像挺完美?

但问题是——“娃小宗”跟“娃哈哈”的品牌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2024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上,娃哈哈品牌价值911.87亿,排第95位。这个数字是多少年积累出来的?宗庆后从1987年开始折腾,用了37年才有今天这个结果。

“娃小宗”呢?一个今年才推出的新品牌,虽然背后站着宗馥莉,但消费者会买账吗?

更要命的是,饮料行业早就卷到飞起了。元气森林、农夫山泉、统一、康师傅……哪个不是虎视眈眈?“娃小宗”的品类、渠道、目标人群又没跟娃哈哈完全区隔开,未来免不了左右互搏。

一个咨询师跟我说,宗馥莉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建立消费者信任,这个过程不会短。另外如何巩固销售网络也是个大挑战,毕竟新生代消费者的口味和购买习惯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压力不会小。

3.被掏空的娃哈哈怎么办?

宗馥莉走了,留给娃哈哈的是一地鸡毛。

员工流失、经销商转投、生产线关停……公开报道显示,今年以来娃哈哈已经关停了18家分厂的生产线,分布在全国多地。

更关键的是,宗馥莉还持有娃哈哈集团29.4%的股份。

这意味着未来市场上,“娃哈哈”和“娃小宗”必然会正面交锋。一个是自己控股的公司,一个是自己持有近三成股份的公司,这个局面怎么处理?

股东关系会变得更加微妙。信任和协同都会成为问题。

从产品层面看,娃哈哈现在最大的麻烦是品牌老化,而且严重依赖大单品。

零售数据监测机构马上赢的数据显示,2024年2月到2025年1月,娃哈哈乳饮料占集团销售的61.08%,包装水和速食粥分别占14.82%和12.46%。

这个产品结构,其实有点危险。

尤其是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年轻人越来越追求健康、个性化、高颜值。娃哈哈的产品线虽然从六大类扩充到了八大类,但核心销售产品还是那几个老面孔。

去年,娃哈哈集团业绩暴涨,营收达到700亿元,仅次于2014年的720.43亿,宗馥莉说“成功拉齐了十年前的规模”。但这波流量红利能持续多久?

说实话,不好说。

10月10日的董事会上,娃哈哈任命许思敏为集团总经理,董事长职位空缺。

接下来怎么走?

一个企业研究员给我的建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因为娃哈哈虽然是国资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但它的崛起完全靠企业家精神。宗庆后和宗馥莉带来的光环效应太强了,以至于去年全网野性消费才会那么疯狂。

但光环散去之后呢?

企业需要的是机制,不是惯性。需要的是职业化和市场化,不是个人魅力。

宗馥莉本质上是个“创二代”,而且还是公司的重要股东,所以她不算职业经理人。未来娃哈哈如果真想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完成这个转型。

4.这场撤退没有赢家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宗馥莉这步棋,到底是高还是昏?

从她的角度看,与其在一个自己无法完全掌控的公司里纠缠,不如彻底另起炉灶。反正员工、渠道、生产线都在手里,商标也注册了,干脆单干算了。

但从结果看,这真不是个双赢的局面。

“娃小宗”要面对的是一个高度内卷的饮料市场,品牌力远不如“娃哈哈”,而且跟母公司的竞争关系会让局面更复杂。

娃哈哈呢?被掏空了核心资源,产品老化问题没解决,接下来还要处理跟宗馥莉的股权纠葛和市场竞争。

说白了,这是一场双输的游戏。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从一开始,这个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架构就埋下了隐患。国资控股但实际运营靠家族成员,职业化和家族化的矛盾始终没解决。

宗庆后在世的时候,靠个人威望和企业家精神压住了这些矛盾。他一走,矛盾就全爆发了。

而宗馥莉这次撤退,不过是把这些矛盾彻底摆上了台面。

至于未来谁能笑到最后,老实说,现在还真看不出来。

0 阅读: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