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在财报中表示,现在在美国的技术封锁下,中企想获取EUV光刻机几乎不可能了,但是中国一直没有放弃,研发投入每年增速超过20%。 这得从美国的封锁说起,从2018年开始,他们就把半导体当成打压中国的筹码,逼着荷兰政府给ASML下禁令,不光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不让卖,连一些高端的DUV机型也卡着。 ASML其实也挺矛盾,中国曾经是他们最大的市场,2024年大陆营收占比都快到一半了,现在硬生生掉下来,他们能不心疼吗? 可美国管得太宽,不光管整机,连里面的零部件、生产材料都卡着,ASML根本没法违抗。 封锁归封锁,中国企业没坐以待毙。国家早就把半导体当成重点产业,大基金三期一下砸了3440亿,买国产设备还给15%的补贴,真金白银地支持研发。 企业们更是卯足了劲,研发投入增速常年超20%,毕竟被人卡着脖子的滋味太不好受,手机芯片说断供就断供,汽车也曾闹过“缺芯”慌,这些教训都太深刻了。 现在看,这些投入真的换来了实实在在的进展。上海微电子的90纳米光刻机已经能稳定量产了,28纳米的浸没式光刻机也进入了加速研发期,计划2025年就能交付10台以上。 更关键的是,28纳米DUV光刻机已经进了中芯国际的生产线,良率都能追平台积电的同级产品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还比不上ASML的EUV,但要知道,汽车、物联网这些主流领域,其实用28纳米芯片就足够了,这已经能解决不少实际需求。 不光是整机,产业链的配套也慢慢跟上了。茂莱光学的DUV光学透镜已经进了上海微电子的供应链,28纳米DUV物镜的国产替代率都到60%了,江丰电子、蓝特光学这些企业也在高端零部件领域实现了突破。 张江高科还特意搭建了产业生态,把光源、光学、材料等环节的企业聚在一起,形成了闭环,这样研发起来效率更高。 高端的EUV领域虽然起步晚,但上海光机所在核心光源技术上也有了突破,绕开了美国的技术壁垒,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国际靠前的水平。 有意思的是,ASML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受禁令影响,他们在大陆的营收占比从之前的49%暴跌到15%,而中国市场对光刻机的需求其实一点没减,2025年第三季度中企给ASML的订单占比还高达42%,这都是中企加大本土设备投资带来的。 更讽刺的是,尼康、佳能这些老牌竞争对手,还因为中国国产设备的崛起,订单量大幅下滑,尼康甚至下调了50%的利润预期。 美国搞的这波封锁,其实反而倒逼中国把供应链做全了。以前可能还想着买现成的省事,现在从材料到设备,每个环节都在补短板,汽车芯片的国产率从2024年的18%一下冲到2025年的30%,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让我们看清了一个道理:核心技术从来买不来、求不来,只能靠自己拼。 现在从科研机构到企业,从政策到市场,都拧成一股绳在干半导体,研发投入的每一分钱,都砸在了实验室里、生产线上,砸在了科研人员的加班熬夜里。这种劲头在,就算EUV光刻机现在还没完全搞出来,迟早也能攻克。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关键技术都在我们手中,若我们决定切断大陆芯片
【18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