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幸了!”黑龙江齐齐哈尔,一男子就因为帮助邻居家收了点玉米,邻居为答谢,特意弄了点好吃的,谁都没想到,等男子和他的亲戚吃过后,悲剧却不幸发生了。 据极目新闻10月15日报道,黑龙江齐齐哈尔,秋收季节,邻里之间搭把手再正常不过了,村民张某和亲戚刘先生就是这样的热心肠,眼看邻居家的玉米地活儿干不完,二话不说就去帮忙了。 从早上忙到天擦黑,几亩地的玉米总算是收完了,主人家心里过意不去,非要留他俩在家吃顿便饭,农村人实诚,有啥好东西都愿意拿出来待客。 这户人家就从家里端出了一盆提前做好的“酸汤子”,这东西在当地算是个特色吃食,是用玉米面发酵做的,主人家想着,用这个招待客人,显得亲切。 饭桌上热热闹闹的,张某和刘先生也没多想,接过碗就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可谁能想到,这碗看似普通的酸汤子,竟然成了催命符。 桌上其他人因为不爱吃发酵的酸味,或者担心肠胃受不了,都巧妙地避开了这道菜,也正是这个不经意的选择,让他们逃过一劫。 吃完饭,张某和刘先生各自回家,可没过半小时,两个人的肚子就像是被人用锥子扎了一样,开始剧烈绞痛,紧接着就是恶心、呕吐,整个人都虚脱了。 家人发现不对劲,两家一通电话,才惊觉他俩症状一模一样,问题肯定出在那顿晚饭上!情况紧急,家人赶紧找车往县医院送。 去医院的路上,张某的病情急转直下,呕吐得越来越厉害,呼吸也变得微弱,家人在一旁撕心裂肺地喊着他的名字,可他的回应却越来越轻,最后彻底没了动静。 等车子火急火燎地赶到医院,医生一检查,人已经没了生命体征,另一边的刘先生虽然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捡回一条命,但情况依然十分危急。 医生立马给他洗胃、补液,能上的手段都上了,总算暂时稳住了病情,一场好心帮忙,一顿答谢晚宴,最终竟演变成了天人永隔的悲剧。 这致命的“酸汤子”到底是什么来头?它其实是一种酵米面食品,问题的根源,就出在“发酵”这两个字上。 在夏秋季节,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高,这种环境简直就是“椰毒假单胞菌”的天堂,一旦这种细菌在制作或储存过程中污染了玉米面,就会产生一种叫“米酵菌酸”的剧毒物质。 这玩意儿有多毒?有网友打了个比方,说它比砒霜还厉害,更要命的是,它特别顽固,你就是用开水煮、高压锅压,都拿它没办法。 很多人以为食物加热一下就安全了,但在这个毒素面前,这种常识根本不管用,一旦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以救治,死亡率高达50%以上,就算抢救过来,身体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其实,这已经不是“酸汤子”第一次闯祸了,早在2020年10月,黑龙江鸡西就发生过一起更为惨烈的“酸汤子”中毒事件。 当时一家12口人聚餐,其中9位长辈吃了自制的酸汤子,结果这9个人在短短几天内全部中毒身亡,事后调查发现,制作酸汤子的食材在冰箱里冷冻了一年之久,早已被米酵菌酸严重污染。 这起事件当时震惊了全国,很多人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这种传统食物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可为什么悲剧还是会重演?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些人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存在误区,总抱着侥幸心理。 有网友评论说:“老一辈人总觉得‘我们吃了一辈子都没事’,但他们忽略了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 过去的人制作发酵食品,可能是在通风、低温的冬天,或者有独特的储存技巧,而现在,很多人只是凭着记忆中的做法,忽略了制作和储存中的关键细节,比如浸泡时间过长、发酵温度过高、储存环境潮湿等等,这些都给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还觉得发酵食品越酸越够味,殊不知,异常的酸味或者黏糊糊的手感,恰恰是食物变质、可能产生毒素的信号。 面对这些异常,哪怕只有一点点,都应该立刻扔掉,绝不能因为舍不得而拿生命去冒险,这件事发生后,请客的邻居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自责之中。 本来是一片好心,想感谢人家的帮助,结果却办了天大的坏事,很多网友也为此争论不休,有人觉得邻居是好心办坏事,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也有人认为,提供有毒食物,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无论如何都脱不了干系。 从法律上讲,虽然邻居没有主观害人的意图,但在过失致人死亡这个层面上,恐怕很难完全免责。 但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是两个家庭的破碎和一个邻居一辈子的心理阴影,这起悲剧,再次用血淋淋的教训给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入口的东西,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那些看似传统的、流传已久的“家乡味”,如果不讲究科学的制作和储存方法,随时可能变成夺命的“毒药”。 信源:极目新闻2025-10-15——黑龙江男子食用酸汤子后死亡,遗体已火化,死因食物中毒,一起吃饭的另一人仍在抢救,当地警方正配合卫健部门调查
“太不幸了!”黑龙江齐齐哈尔,一男子就因为帮助邻居家收了点玉米,邻居为答谢,特意
鸿鹄浮歌
2025-10-15 14:40: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