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特有意思的事儿。 美国卡我们芯片脖子,卡得死死的,结果你猜怎么着?他们那边搞芯片的顶尖专家,一查,嘿,基本都是咱自己人,华人。 这事儿上哪儿说理去。 等于说,咱们最聪明的脑袋,去了人家那里,磨成了最锋利的刀,回头来对付咱们自己。清华北大,都快成了人家的“预科班”了,这话虽然扎心,但以前就是事实。 但这几年,风向变了。 早年真不是咱的人才“胳膊肘往外拐”,是回来没处施展本事。上世纪末,胡正明在伯克利搞出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时候,这技术直接把芯片制程推进到14nm以下,可国内连条像样的8英寸晶圆生产线都没有。他带着技术图纸找遍长三角的工厂,连能加工精密栅极的设备都凑不齐,最后只能把专利授权给英特尔——你说,换谁不想把自己的心血用在祖国的土地上?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那时候清华微电子的毕业生,去美国读博后十有八九不回,不是不爱家,是在美国能亲手摸EUV光刻机,回国只能对着教科书画电路图,这种落差谁扛得住? 变化是这五年实打实干出来的。国家“02专项”砸钱建了20多个国家级集成电路实验室,中微公司的刻蚀机突破到5nm级别,连中科院都能自主产193nm光刻胶了。去年认识个叫陈磊的工程师,以前在英伟达做AI芯片架构,拿着百万年薪还管着小团队,去年愣是辞了职回苏州创业。问他图啥,他指着实验室里的国产EDA工具说:“以前在英伟达,我就负责个缓存模块,改个参数都要走三个月流程;现在回国,我能主导整个车规级芯片的设计,国内车企排着队要合作,这种‘把技术落地’的成就感,在美国根本找不到。” 连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向”都反过来了。前几年微电子专业毕业生80%会去美国读博,现在近六成读完直接回来。去年华为“天才少年”招的30个人里,12个是从斯坦福、MIT回来的华人博士,其中有个李博士,以前在台积电负责3nm工艺良率优化,回来后领着团队把国内某代工厂的28nm良率从75%提到92%,光这一项就帮企业省了上亿成本。他跟我说:“以前在台积电,我得按着美国客户的要求改工艺;现在在国内,我能把技术用在咱们自己的5G基站芯片上,这种踏实感,多少钱都换不来。” 以前说“清华北大是美国预科班”,听着扎心,可那是咱们产业跟不上的无奈;现在风向变了,不是人才变了心,是咱们终于有了能留住人才的“土壤”——有设备、有资金、有能落地的项目。美国还想靠华人专家卡咱们脖子,可越来越多的“最强大脑”选择回来,把在美国学的本事变成咱们自己的“破局利器”。你看,这两年国内芯片设计公司里,从高通、英特尔回来的技术骨干多了一倍还多,他们带回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产业链经验——这才是最让美国慌的地方。毕竟技术再厉害,也得看掌握在谁手里,为谁服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刷到一个特有意思的事儿。 美国卡我们芯片脖子,卡得死死的,结果你猜怎么着?他们那
锦云祥瑞
2025-10-15 02:12: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