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临终前,攥着张皇后的衣袖,说:“选五个妃嫔殉葬,陪朕走。”张皇后垂着眼点头:“陛下放心,臣妾会办妥。” 洪熙元年,朱高炽躺床上,手攥着张皇后的衣袖,说要选五个妃子陪葬,声音都快没了,张皇后低头听着,脸上没啥表情,一转身就出去了,一句话没多说,自己去拟名单,最后添了个名字,郭氏,宫里一下就炸了。 按规矩,有儿子的妃子不用殉葬,郭贵妃不止有儿子,还是三个,外加一个公主,她还是郭英的孙女,谁都觉得这事轮不到她,可这名字一上去,皇帝最宠的那个,就成了陪葬的,郭贵妃一死,她那仨儿子的前途也没了,张皇后这一手,干干净净,就是给自己孙子扫清路障。 郭贵妃一进宫,张皇后就上心了,长得好看的宫里多的是,朱高炽就喜欢那种会体贴人,会说话的,郭贵妃就是,刚封贵妃那天,朱高炽拉着她的手,那叫一个宠,说她生的儿子好,以后有福享,张皇后脸上看不出什么,心里那根弦早就绷紧了,母凭子贵这套她比谁都懂,三个皇子,哪个有点动静都可能碍着太子朱瞻基,张皇后心里就一件事,儿子的位子得稳。 她自己出身也不算高,河南永城人,她爹张麒没什么官位,朱高炽又被朱棣看不上,嫌他胖,不会骑马射箭,朱棣老是说他,反倒是二儿子朱高煦会打仗,朱棣就偏心,张皇后没啥背景,刚嫁过去那日子可不好过,家里吃饭都得她自己下厨,还得摸准朱棣和徐皇后的口味,徐皇后吃得高兴了,她就顺嘴提一句朱高炽为了练身体都少吃饭了,这话传到朱棣耳朵里,情况才好了点,她从来就不是那种安安静静的女人,她明白,太子稳了,她才有好日子过。 真把太子这位置保住,是她和解缙一起办的事,朱棣那时候还犹豫立谁,解缙就跪那儿说,皇长孙朱瞻基像您,沉得住气,朱棣心一下就软了,朱瞻基能经常见到爷爷,那机会都是张皇后创造的,老是说请祖父指点功课,就是推着孙子去刷存在感,最后朱棣选了孙子,永乐二年,朱高炽当了太子,二十年后朱棣没了,朱高炽当皇帝,她就是皇后,儿子是太子,这前半辈子就是铺路,后半辈子就得把这条路守好,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那个郭贵妃。 朱高炽身体底子差,当皇帝没到一年就倒下了,临死前说要选五个妃子殉葬,这是老皇帝传下的规矩,他可能就是随口一说,张皇后可是当真了,名单一出来,四个没儿子的妃子,她盯着看了半天,提笔加上了郭氏,旁边的太监小声提醒这不合规矩,张皇后就一句,皇上念她情深,愿意让她陪着,这话一出谁还敢多嘴,朱高炽人都不行了,这名单就不是商量,是通知。 郭贵妃那天还在给皇帝祈福,听到名单哭着喊着要见皇后,根本没人理她,直接就被关起来了,宫人都打发走了,门一锁,就再也没人进去过,她最后是自己上吊的,听说手里还攥着朱高炽送的玉佩,宫里把这事压得死死的,她那仨儿子没受牵连,可娘没了,根就断了,朱瞻基一继位,那仨皇子封地都不怎么样,后来也没掀起什么风浪,张皇后这一手,把所有隐患都给清了。 洪熙皇帝一走,朱瞻基上位,张皇后就成了太后,当了太后,她做事还是那么稳,宣德四年陪着儿子去祭祖,老百姓跪了一地,朱瞻基听着高兴,她一句话就给拉回来了,说老百姓喊万岁是因为有饭吃,要是饿肚子,喊出来的就不是这个了,路过一个农家,有个老太太端了饭出来,她自己尝了一口,又递给朱瞻基,说这是他们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 对自己家里人也管得严,她爹死了就封个爵位,不让兄弟们掺和朝廷的事,有个叫王振的宦官想冒头,她当着面就给骂回去了,王振好多年都老老实实的,她心里有数,知道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这才叫守江山。 朱瞻基也走了,孙子朱祁镇才九岁,大臣们都请她垂帘听政,她直接给拒了,说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朝政她不碰,就是天天盯着小皇帝读书,看着“三杨”他们处理政事,她就守着两条底线,正统七年病重,还把杨士奇叫来问国事,杨士奇刚说要修实录,她人就没气了,最后一口气,心里想的还是朝廷的事。 她这一辈子,前半段是算计着保住丈夫和儿子的位子,后半段是冷静地守着这个国家的太平,弄死郭贵妃不是为了争风吃醋,就是为了清理路上的石头,她不垂帘,也不揽权,可谁都知道她是后宫最稳的那个人,没什么好人坏人,就是把事情看得透,把人也看得透,走的每一步都不后悔,她死了以后史书上就八个字,明之贤后,当以为首,没多余的话,就这一句,分量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