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在中俄夹缝中生存的蒙古国,为何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了。 蒙古国这几年在国际上的声音确实越来越小,很多人提起它,要么想到成吉思汗的历史,要么就是夹在中俄之间的地理位置。要搞明白它为啥存在感越来越弱,得先从历史根子说起。 13 世纪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曾横扫欧亚,那是这个地域最辉煌的时刻。后来帝国分裂成多个汗国,再到 17 世纪归入清朝版图,蒙古的命运一直和周边大国紧密绑定。那时候的蒙古虽然国际上露脸不多,但至少有明确的靠山,在冷战格局里还有特定的战略价值。 苏联解体后,蒙古的日子开始难起来。它想摆脱单一依赖,搞起了 “第三邻国” 政策,盼着在美国、日本这些国家身上找到平衡。想法看着挺聪明,实际却踩进了坑里。 蒙古国手里明明握着好牌,稀土储量有 3100 万吨,牲畜年出栏超 7000 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80% 左右。可 2024 年 GDP 增速才 4.9%,失业率高达 9.7%,贫困率更是达到 27.1%。 这怪不到别人,主要是自己路走歪了。经济全靠卖矿产,中国收紧稀土萃取剂出口后,蒙古的稀土产业直接瘫痪,矿产品堆在戈壁运不出去,因为过境得靠中俄点头。 畜牧业还在用游牧老办法,过度放牧把土地都搞荒漠化了,极端天气一来更没收成。政府搞的 “新复兴政策” 规划大项目,结果不是资金断了就是被利益集团卡着,没一个成气候的。 中俄其实一直想帮它。2025 年 9 月上合峰会刚结束,三国领导人就开了三方会议,中方特意提了三点建议,说白了就是劝它踏实合作。 可蒙古国总在关键项目上拖后腿,“西伯利亚力量二号” 管道立项四年,到现在还没开工,就是因为它怕被 “绑死”,总想讨价还价。这种既想占便宜又怕担责任的心态,让周边国家也没法真心实意帮它。 存在感这东西,从来不是靠攀附别人能换来的。蒙古国要是能想明白,把心思放在和中俄的务实合作上,借着上合组织的平台打通交通通道,把畜牧业和中亚的纺织业对接起来,好好治理国内的腐败和资源垄断,日子肯定能好起来。毕竟,身边的踏实伙伴远比远方的虚无承诺管用。 一个国家的存在感,终究要靠自己的实力和稳定的发展来支撑。蒙古国手里的好牌还在,只要找对方向踏实干,重新在区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未来未必不能再发出响亮的声音。 (主要信源:中国日报网——蒙古国前驻华大使:建交75年,中蒙关系迎来史上最好时期)
杨振宁这辈子最大的荣耀,是和毛泽东主席会见。1973年7月17日,毛泽东在中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