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搞笑了!美国大豆终于找到了盼望已久的买家,中国禁止买入美国的大豆之后,他们把大豆转向印尼和越南,让这些东南亚国家来大量采购美国的大豆。 美国豆农这波操作挺溜的,数据显示,今年美国对印尼和越南的大豆出口量猛增了40%以上,越南甚至挤进了美国大豆前五大买家的行列。 这些大豆的旅行路线是这样的,从美国中西部平原出发,坐着货轮横渡太平洋,最终抵达东南亚的加工厂,在那边,它们摇身一变,成了豆粕和豆油,有的喂饱了本地养殖场的鸡鸭猪牛,有的则变身成各种加工品继续周游列国。 为什么东南亚突然这么需要大豆?说来有趣,越南的养猪业这几年发展飞快,存栏量五年里涨了两成多,猪要吃饭,豆粕饲料自然不愁销路,印尼则把大豆加工和自家的棕榈油产业玩出了花样,形成了一条龙产业链。 表面上看,美国大豆找到了下家,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首先,东南亚买得再多,也还没完全补上中国市场的缺口,美国大豆库存压力依然不小,价格也比贸易战前跌了大概15%。 更有意思的是贸易的“迂回战术”,有些美国大豆在东南亚经过加工后,变成饲料原料又悄悄流向了中国市场,这就像玩跳棋,直接的路走不通,就绕个弯子。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全球供应链就像水流,这里堵住了,它总会找到别的出口。 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的豆农可开心坏了,他们趁机抢占了原本属于美国豆农的市场份额,甚至忙着开垦新田地来满足需求。 要说这场贸易战里谁赢了,还真不能简单下结论,美国豆农算是缓了口气,但好日子能持续多久还是个问号,东南亚国家捡到了便宜大豆,但本土豆农会不会受到冲击还不好说,中国虽然找到了新供应商,成本却也上去了一些。 或许最大的变化是,大家都学聪明了,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场大豆之争让各国加速推进贸易合作,区域经济联系反而更紧密了。 这场大豆贸易战挺有意思的,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政治可以暂时改变贸易路线,但改变不了市场规律,中国不买美国大豆了,结果越南、印尼的加工厂忙活起来了,巴西农民乐开花了,一个决定引发一连串反应,就像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不过热闹背后也有隐忧,美国豆农依赖少数买家、东南亚依赖进口原料、中国依赖海外饲料,这种深度依赖其实挺脆弱的,万一哪天又来场疫情,或者气候异常,整个链条都可能出问题。 所以我觉得,未来各个国家可能要在“效率”和“安全”之间找个平衡点了,比如中国在努力提高自给率,美国在开拓更多市场,东南亚也在发展自己的农产品,这不是要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而是要让全球化的网络更结实、更有韧性。 说到底,大豆的环球旅行给我们上了一课,在这个紧密相连的世界里,既要拥抱合作,也要给自己留点回旋的余地,全球化不是变弱了,而是在变得更聪明、更懂得未雨绸缪。 世界贸易这场大戏,大豆只是个开场,好戏还在后头呢!
比停止采购美国大豆更吓人的,可能是中国竟全程对此展现出的漠视和冷淡! 202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