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爸爸的,从来不是不会哭,只是把眼泪调成了静音模式。 你听过无数首唱妈妈的歌,但很少有人专门唱爸爸。 不是不爱,是没人敢开口。 他总在你转身之后,才敢揉一揉发酸的鼻子。 抖音上,带“妈妈”的歌播放了87亿次,带“爸爸”的只有11亿。 可奇怪的是,那些唱爸爸的视频底下,满屏都是“泪目”“爸,对不起”“我回家陪你”。 不是没人感动,是太懂了——懂他从不说出口的累,懂他背对着你时,肩膀有多沉。 年轻人开始悄悄行动了。18到25岁的人,主动搜着《父亲写的散文诗》《阿爸》,建了疗愈歌单,半夜单曲循环。 有人把《听妈妈的话》改成了《听爸爸的话》,48小时爆了1200万赞。 评论区像一场集体告白:原来我们不是不记得,是太久没好好说一句“爸,我知道你不容易”。 心理学报告说,近七成爸爸,过去一年没在孩子面前流过泪,但七成以上,深夜一个人的时候,哭过。 他们不是没情绪,是怕一开口,孩子就慌了。 于是音乐成了最安静的翻译器。 不需要长篇大论,一段旋律,一句歌词,就能让那些憋了十年的话,轻轻落下来。 不是爸爸不需要被歌颂,是我们太久没学会怎么唱给他听。 现在,有人开始唱了。 你呢? 你有没有一首歌,想唱给那个从不说累的人? 这次,换你开口。
意识到自己开始上年纪的瞬间!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