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

周律鸣法 2025-10-13 11:49:49

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首先,虚空造牌,无中生有,无端指责,先营造氛围把黑锅甩过来,随便找个借口就气势汹汹来找茬。 美国谈判策略的第一步永远是“虚空造牌”。哪怕没有真实问题,也要无中生有制造一个。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纺织品刚打开美国市场,美国立马跳出来说中国布料和衣服卖太多会影响国内工厂,硬逼着中国签下出口限额协议。   实际上他们根本拿不出真凭实据,纯粹是自家纺织厂竞争不过就耍赖。   2018年那场贸易战更是典型,美国拿出一份301调查报告,罗列一堆知识产权盗窃的罪名,可证据链漏洞百出。   但他们不管这些,先通过媒体和国会听证会把舆论炒热,让中国还没上谈判桌就先背上一口黑锅。   第二步是用临时成本换永久利益。美国最擅长把加征关税当作可随时收回的筹码,而逼中国做出的让步却是长期甚至永久性的。   1990年代知识产权谈判就是例子,美国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逼得中国完善相关法律、开放音像市场。   结果美国企业顺利进入中国,如今占据千亿市场规模半壁江山,而他们当年威胁的关税却随时可以暂停。   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中国承诺两年内采购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美国却保留已加征的关税作为“监督工具”。   后来中国因疫情影响采购量未达标,美国不仅不取消关税,反而继续施压。这种“我要你的市场,你担我的成本”的逻辑,几十年里反复上演。   第三步是谈判后的“切香肠”操作。协议签完不代表结束,美国总会留后手。   2025年5月,美国在十天内连续五次出手,从AI芯片禁令到起重机加税,精准打击中国关键产业。   同时他们还搞“红白脸”策略: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谈判桌上威胁三位数关税,特朗普却对媒体笑称“谈得不错”,目的就是让中国在高压中继续让步。   更让人无奈的是,美国总能把越线行为包装成“惯例”。   在台湾问题上,从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到2023年将台湾列为“主要非北约盟友”,一步步虚化一中原则。   军售额从1990年代年均10亿美元飙升至2020年代年均30亿美元,这种“小步快走”的策略让国际关系中的护栏逐渐变成筛子。   面对美国这套打磨了四十年的剧本,中国从最初的被动接招逐渐找到破局方法。现在的中方策略可以总结为“你打你的拳,我走我的路”。   2025年4月,中国宣布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指美国军工软肋。同时中国打破过去差别化税率策略,对所有进口美国产品统一加征34%关税,展现对等反击的决心。   中国一边反击一边构建“去美国化”的替代体系。对东盟出口占比超过美国,芯片自给率突破60%,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量产能力提升。   中国还通过RCEP和WTO起诉美国单边关税,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塑造。2025年5月日内瓦会谈中,中国坚持“对等、务实、守底线”原则,推动中美同步取消91%的加征关税。   这种“镜像式”调整不仅公平,更向世界展示中国维护贸易平衡的决心。   2025年8月,美国又拿稀土说事,威胁征收200%关税,却故意忽略中国早已将稀土用于民用的事实。这种老调重弹恰恰说明美国剧本的创造力已经枯竭。   中国选择以持久战对抗消耗战。不再被动接受谈判模板,而是打破节奏建立自己的议程。从农业动态配额机制到化工行业关税缓冲带,中国在“脱钩”与“再链接”之间寻找平衡点。   正如中方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谈中强调的,“合作蛋糕可以做得更大”,这不是单纯让步,而是基于实力的新生智慧。   回头看这四十多年的中美谈判,美国的套路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连续剧,总想用老剧本演新剧情。   但中国早已不是1980年代那个只能被动接招的国家。下一次当美国再“来找茬”时,我们更能看清那张牌是虚是实。   参考资料:从“错位的共识”到竞争对手:美国对华政策40年——人民论坛网

0 阅读:0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