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赶公交,先得绕着S型护栏跳格子;电动车过不去,直接压着树根碾过去——这哪是规范秩序,分明是给市民添堵!”10月11日,广州天河区龙洞片区多个公交站台突然冒出的半米高S型护栏,成了街坊们吐槽的“顶流”。有人拍视频发到网上,配文“广州版迷宫游戏”,评论区瞬间炸锅:“这设计是让行人练平衡木?”“盲道被拦腰截断,视障朋友怎么走?” 从“横空出世”到“连夜拆除”:一场24小时的闹剧 10月11日上午,记者在龙洞地铁植物园站看到,人行道与站台前沿被一排S型护栏隔开,每段护栏高约五六十公分,弯弯曲曲像条“贪吃蛇”,相邻缺口仅五六十公分宽。骑电动车的张先生急得直跺脚:“我送孩子上学,到这儿得调头绕行,后面车堵了一串!”更扎心的是,部分护栏直接压在盲道上,视障人士李阿姨摸着凸起的盲道砖叹气:“以前能摸着走,现在得侧着身子挤过去,太危险了。” 支持方觉得“这护栏是安全卫士”。住在附近的刘大爷说:“以前电动车乱窜,差点撞到等车的孕妇,现在至少能拦住些车。”但反对方的声音更响亮:“公交客流量本来就不大,护栏挤占了三分之一的通行空间,这不是添乱吗?”更有网友翻出《广州市公交站点设施管理规定》:“设施调整需符合技术标准并履行程序,不得妨碍客运秩序。”这场争议,从线上吵到线下,直接冲上了热搜。 “拍脑袋决策”背后:谁在为“形式主义”买单? 10月12日下午,记者再访现场时,所有S型护栏已被连夜拆除,树根上的压痕、盲道上的断痕却成了“沉默的证据”。属地街道办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安装位置、高度、密度和布局未兼顾便利性,对非机动车及特殊群体出行造成困扰”。 这声道歉,来得不算晚,但暴露的问题更刺眼。街道办最初设置护栏,本意是解决两大痛点:一是非机动车乱停乱占公交站,导致市民“上车难”;二是电动车穿行候车区,存在安全隐患。可实际效果呢?护栏没拦住乱停的车,反而逼着电动车压树根、挤盲道,连基本的通行权都被剥夺了。 更讽刺的是,整个过程像场“闭门造车”的独角戏。记者11日向天河区政府询问设置依据,截稿前未获回应;街道办连夜拆护栏,却没提前公示整改方案。网友“阿强”的评论一针见血:“设计时没问过市民意见,出问题了才想起来道歉,这不是‘事后诸葛亮’,是‘事后补作业’!” 从“护栏”到“心墙”: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米”该怎么走? 这场闹剧,撕开了城市治理中一个老问题:如何平衡“规范管理”与“人性化服务”?就像网友“小林”说的:“我们要的不是‘看起来安全’的护栏,是‘用起来方便’的设施。” 街道办承诺“制定详细整改方案”,这或许是个转机。但比方案更重要的,是让市民参与决策——比如装护栏前先开听证会,问问骑电动车的怎么走方便,问问视障人士的盲道能不能保留。毕竟,城市不是设计师的“试验田”,是3000万广州人共同的家。 最后想问问你:你遇到过类似的“形式主义设施”吗?比如没用的隔离桩、挡路的石墩子?你觉得城市治理该怎么避免“拍脑袋决策”?评论区聊聊吧,你的声音,可能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温度。毕竟,好的城市管理,从来不是“我为你好”,而是“和你一起好”。 来源:头条热搜
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想必大家都知道了,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左右,四川成
【10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