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斗不过美国?这么说吧,从全球战略上讲,苏联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作为

沈言论世界 2025-10-12 14:51:07

苏联为什么斗不过美国?这么说吧,从全球战略上讲,苏联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作为当时的世界老二,和美国争霸时,居然不拉拢老三,甚至这个老三还是自己阵营的。   冷战是个两极对峙的时代,美国和苏联分别代表着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制度模式,两种国际秩序。   理论上讲,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拉拢“朋友”,是它生存和扩张的基本逻辑。可苏联在中国问题上的处理,却像是把这一逻辑完全反着来。   中国在五十年代初是社会主义阵营里最重要的新生力量,毛泽东访苏,一度被视为中苏联盟的象征。   但很快,两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领导权等方面产生了裂痕。苏联对中国的态度,从最初的“老大哥”逐渐变成了“说教者”,甚至是“防范对象”。   而中国对苏联的依赖,也在逐渐减少。中苏之间的裂痕最终演变为公开的分裂,并在1969年达到了高峰。   这时候,美国的战略眼光就显得灵活得多。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虽然没有直接结盟,但在战略上却形成了一种“联中制苏”的格局。   美国拉拢中国的动作,其实就是对苏联的一记重拳。苏联本来面对的是一个敌人,现在却要防两个方向,尤其是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复杂的地理位置和不容忽视的区域影响力。   当时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压力陡增,不仅要在欧洲盯着北约,还要在远东应对中苏边境上的紧张局势。这种双线作战的局面,是苏联的全球战略无法长期承受的关键原因之一。   而美国则在这场博弈中表现得更为务实。虽然中美之间也有意识形态的鸿沟,但美国更看重的是实际利益和战略空间。   中美建交虽然是在七十年代末,但中美关系在七十年代初已经基本走上正轨。苏联看到这一点当然心里明白,却无法逆转。   它内部的保守力量仍在主导外交决策,无法灵活调整对华立场。等到戈尔巴乔夫上台,试图修复中苏关系时,时间已经不站在苏联这边了。对手已经完成了战略布局,而自己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疏远了最重要的潜在盟友。   这里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中苏关系一直保持稳定,即便不是铁板一块,但至少在战略上合作,美国是否还能那么轻松地展开全球围堵?苏联在亚洲是否还能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答案可能会完全不同。   冷战的本质就是全球对抗,苏联战略上的最大短板,就是没有处理好与自己阵营中最有发展潜力国家的关系。   当然,我们不能把苏联的失败完全归咎于中苏分裂。它的经济体制、军备负担、政治改革、社会结构等等,都有深层次的问题。   从大国博弈视角审视,苏联在中苏关系上的处置举措,实乃其在与美国激烈竞争中的致命败笔,此一步错,或已为后续发展埋下重重隐患。更何况,苏联本来是可以不犯这个错的。   中国当时并不是铁了心要“另起炉灶”,而是希望在平等基础上与苏联合作。但苏联没有看清楚,也没有看远,只看到了“谁听谁的”,没看到“谁站在哪边”。   所以说,苏联斗不过美国,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从全球战略视角来看,它忽略了最重要的变量——中国。   这个战略错误,不仅削弱了自己的阵营力量,也给了对手最宝贵的战略机会。冷战不是一场单纯的军备竞赛,更不是一次意识形态的单挑,而是一盘全球的棋。   苏联在这盘棋里,下错了关键的一步,而这一步,恰恰是它本可以不错的。历史没有如果,但今天回头看,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在全球博弈中,谁能看清谁是潜在的朋友,谁又可能成为对手,往往决定了结局的方向。

0 阅读:74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