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一纸公告,震动全球航运界:从10月14日起,所有美国企业拥有、运营、控股或建造的船舶,想进中国港口?每净吨交400元人民币!不是罚款,是“特别港务费”。 不是一次性的,是三年内涨到1120元/吨,五年翻三倍! 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启动301调查,并抛出一项针对性措施:从10月14日起,所有中国企业拥有或经营的船舶、中国籍船舶及中国造船舶停靠美国港口时,需额外支付每吨18美元或每个货柜120美元的费用,且费率将在三年内逐步上调。 据联合国统计,2023年美国港口停靠的中型货柜船,单次停靠费用将超过68万美元。这一举动被中国商务部指责为“滥用出口管制、破坏全球产业链”,而美国则以“国家安全”为由坚持推进。 中国交通运输部的反制措施,堪称“精准打击”。公告划定的收费对象覆盖五类船舶:美国企业直接所有或运营的船只、美国企业控股25%以上的企业所有或运营的船只、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以及在美国建造的船舶。 这意味着,即便船舶所有权属于第三方,只要存在美国资本渗透或技术关联,就难逃收费范围。例如,一家欧洲航运公司若其25%以上股权由美国企业持有,其旗下船舶停靠中国港口时,同样需按每净吨400元的标准缴费。 收费规则的设计更显“技术性”。同一航次挂靠多个中国港口的船舶,仅在首个港口缴费,避免重复收费;同一船舶每年最多被收取5个航次的费用,防止过度挤压运营空间。 但分阶段涨价的机制,无疑向市场传递了明确信号:随着时间推移,美国船舶在中国港口的运营成本将呈指数级上升。以一艘10万净吨的货轮为例,2025年单次停靠需支付4000万元,2028年则将飙至1.12亿元。 市场的反应迅速而分化。美森轮船等美国航运企业紧急发布客户告知书,表示“暂不调整中美快航班期”,但明确“不会向客户额外征收附加费”。 这种表态背后,是成本转嫁的艰难权衡——若将费用转嫁给货主,可能流失客户;若自行承担,则压缩利润空间。而中国港口方则开始重新评估与美国船舶的合作优先级,部分港口已暗示将优先保障非美船舶的靠泊资源。 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是中美在全球航运话语权上的激烈争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2025年港口吞吐量占全球总量的35%以上,而美国船舶在中国港口的停靠量占其全球航线的18%。 中国通过收费规则,既对美国的不合理措施形成对等反制,又向国际市场传递了“规则由多方共定”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公告强调收费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及国际法基本原则,将反制措施框定在法律框架内,避免了贸易战的全面升级。 从行业影响看,短期冲击或集中在美国航运企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美航线集装箱运价已因301调查预期上涨22%,若叠加特别港务费,部分低附加值货物的运输成本可能超过货值10%。 长期来看,全球航运格局或加速重构——美国船舶可能减少中国港口挂靠,转而寻求东南亚或中东港口中转;而中国造船业则可能迎来更多非美订单,进一步巩固全球市场份额。 这场“港务费风波”远未结束。随着2026年、2027年收费标准的逐步落地,中美航运市场的博弈将进入更深层次。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或许是超市进口商品的价格波动,或是跨境电商的配送时效变化。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规则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正在用经济手段重新定义全球贸易的边界。 当400元每净吨的收费标准落地时,您认为美国航运企业会选择承担成本、转嫁费用,还是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又会是谁? 信息来源: 中国拟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 中国新闻网2025-10-10 16:26
2025年10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一纸公告,震动全球航运界:从10月14日起
鉴清评趣
2025-10-12 12:50:22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