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亮剑!美国船进港,每吨收 400 元!这次,轮到特朗普慌了! 2025 年 10 月 10 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公告,震动全球航运界。 公告明确 10 月 14 日起,对美相关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这一时间与美方措施实施时间完全同步。 适用船舶范围涵盖美国拥有、运营、持股 25% 以上,或美国建造、悬挂美旗的船舶,界定标准清晰明确。 收费按航次计收,不足 1 净吨按 1 净吨算,同一航次多港挂靠仅首港收费。 分阶段涨价机制是核心亮点。 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每净吨 400 元,2026 年 4 月 17 日升至 640 元。 2027 年 4 月 17 日达到 880 元,2028 年 4 月 17 日最终涨至 1120 元。 五年间费用翻近三倍,阶梯式增幅让企业成本测算难度陡增。 这一反制源于美方先行举措。 2025 年 4 月 17 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 301 调查措施。 宣布 10 月 14 日起对中国企业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 中方认为此举违背国际贸易原则和中美海运协定,多次表达反对立场。 中方反制早有法律铺垫。9 月 29 日,国务院修订《国际海运条例》,新增第 48 条反制条款。 明确对 “歧视性措施” 可采取收费、准入限制、数据封锁等手段。 交通运输部强调,此次收费是依据法规和国际法的正当防卫行为。 公告发布当晚,市场已出现连锁反应。少量原定赴华的美国油轮临时取消订舱,干散货船租赁成本开始上涨。 彭博社测算,一艘巨型油轮单次靠港需额外支付约 4416 万元费用。 投资银行 Fearnley Securities 分析师直言 “影响已十分显著”。 关键细节引发业界高度关注。“间接持股 25% 以上” 的界定标准被称为 “魔鬼细节”。 美国私募股权、银行等机构在航运业持股广泛,实际受影响船舶远超初期估算。 杰富瑞分析师指出,美股上市且美资持股超 25% 的航运企业将直接承压。 美国航运业陷入两难境地。马士基、达飞等巨头宣布不对美线货物加收附加费,规避成本压力。 部分非中资公司将中国造船舶转至不挂靠美国的航线。 中远海运则表态继续服务美线客户,对比之下格局清晰。 美国本土造船业无力承接替代需求。 2025 年前 8 个月,中国造船订单占全球 53%,美国占比微乎其微。 CSIS 报告显示,美方政策未推动订单从中国转移,企业仍优先选中国船厂。 美国船厂面临工人老龄化、成本高企等问题,民用造船能力薄弱。 更棘手的是美国政府的应对困境。10 月 3 日美国政府正式停摆,数十万联邦工作人员休假。 海关技术人员不足已导致通关延误,如今连谈判代表都无法派出。 国会仍在为财政预算争吵,根本无力回应中方反制措施。 美方自身措施还存在执行漏洞。航运业内人士抱怨,美国收费的操作流程、适用范围至今模糊不清。 10 月收费窗口期内,仅 4 艘非豁免船舶计划停靠美国港口,实际影响有限。 中方反制则条款明确、执行主体清晰,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商务部深夜发文强化立场。强调美方措施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利益。 中方反制旨在维护市场公平,希望美方纠正错误并平等磋商。 这一表态为后续可能的谈判预留了空间,保持理性姿态。 农产品贸易领域已现波动迹象。国际油籽贸易商透露,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可能放弃美国大豆。 不过业内也认为,农产品贸易直接影响有限,此前已因关税战大幅缩减。 更多压力集中在能源和工业品类运输,涉及 LNG、汽车等关键货物。 全球航运格局凸显中国话语权。中国承担全球 30% 的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大集装箱港占七席。 美国港口的岸桥、吊机等设备,超七成由中国企业制造。 这种产业链优势让反制措施具备坚实基础,并非象征性举措。 短期来看,双方措施将同步生效。10 月 14 日成为中美海运领域博弈的关键节点。 中方已做好应对准备,国内港口优化东盟、中东欧航线分流。 美国企业则需在成本激增与市场准入间做出艰难选择。 此次反制的核心不是收费本身。而是通过明确规则回应歧视性措施,维护行业公平秩序。 它证明在全球航运产业链中,掌握制造、港口、规则制定权的一方更具底气。 随着 11 月 9 日中美关税休战期临近,航运领域的博弈可能影响更广泛谈判。 目前市场焦点集中在美国政府动向。若停摆持续,航运企业将独自承受成本压力,游说力量可能增强。 中方则保持政策稳定性,按既定节奏推进措施实施。 信源:特朗普挥港口费大棒,中国航运“急转弯”,美国自食恶果?——阿帅说财经
中国一步不退,特朗普称难以置信,其官员称3亿美国民众已准备好这两天,全球金融
【125评论】【1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