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4岁的张爱玲在美离世,遗体一周后才被发现,但她的遗嘱却石破天惊:“我的遗体,不允许任何人看!”她要用最后的决绝,为自己保留最后的体面。 这份体面,是她对抗一生颠沛流离的最后武器。 张爱玲的悲剧,从家门内就开始了。她的父亲是晚清遗少,整日沉溺于鸦片带来的幻境,对她漠不关心。 她的母亲是一位思想前卫的新女性,无法忍受旧式婚姻的禁锢,毅然远赴欧洲,却也将年幼的张爱玲抛在了那个冰冷的家中。 母亲的爱,对张爱玲而言,是一种奢侈品,偶尔回国,带来的不是温情,而是对她言行举止的苛刻要求与审视。 至于那个抽着大烟的继母,更是将她视为眼中钉。在这个所谓的“家”里,张爱玲得不到一丝温暖,文学成了她唯一的避难所。 因为缺爱,所以当胡兰成出现时,她飞蛾扑火般地沦陷了。 这个男人看懂了她的才华,也给了她前所未有的关怀。但这份关怀是有毒的,胡兰成摇身一变,成了汪伪政府的文人,这让张爱玲被钉上了“汉奸妻子”的耻辱柱。 即便如此,她也曾想过忍耐。可胡兰成的爱,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的多情与背叛,彻底击碎了张爱玲的幻想。 带着破碎的心,她远走美国。在那里,36岁的她嫁给了6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 这或许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像是一场两个孤独灵魂的抱团取暖。张爱玲渴望一个安稳的港湾,但命运再次给了她沉重一击。 婚后不久,赖雅便中风瘫痪,最终离她而去。两次婚姻,两次心碎,张爱玲彻底关闭了心门。 晚年的她,活成了一座孤岛。她不见任何人,不接任何电话,与世隔绝。 她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总觉得有跳蚤在啃噬自己,为此她剃光了头发,每隔一段时间就丢掉所有家具,搬到一个新的出租屋。 这或许不只是一种生理疾病,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隐喻:她一生都在试图摆脱那些让她感到肮脏、不堪的人和事。 所以,当死亡来临时,她早已做好了准备。不允许任何人看她的遗体,是不想让世人看到她被病痛和孤独摧残后的狼狈模样。 她一生都在用笔描摹人性,洞察世事,却唯独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一个圆满的结局。 她选择将骨灰撒向广阔的太平洋,或许只有在那里,她的灵魂才能得到真正的、不受打扰的自由。 【消息源自:《张爱玲逝世20周年:她用七句话写尽自己的一生》人民网 2015-09-08】
1995年,74岁的张爱玲在美离世,遗体一周后才被发现,但她的遗嘱却石破天惊:“
自由的吹海风
2025-10-10 09:06:48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