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的李先生在烟花秀散场时,赤膊持扇找外甥,方言呼喊被误听、折扇被误认成刀具,引发恐慌遭围控殴打。他起初宽容不追责,后因网络暴力、工作受影响及家庭矛盾,最终离职,还透露想做文旅代言人。 首先得科普,人群中的这场误判藏着**“集体恐慌传导”的心理学机制**。在拥挤、信息模糊的公共场所,人的判断力会下降,容易陷入“从众性焦虑”——一人喊“有危险”,其他人会因“怕落后于避险节奏”跟风行动,就像大脑误拉了警报,这也是近20人参与围控的关键原因,并非单纯“以貌取人”。 从法律角度补充,涉事者的行为可能不构成“见义勇为”。法律上的见义勇为需针对“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而本案中危险是“假想的”,其行为更接近“假想防卫”。若造成轻伤以上,即使初衷是善意,也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警方通报“无证据表明持续遭多人击打”,但不影响民事责任的认定,这是很多人混淆的法律点。 还要纠正一个认知偏差:李先生的“宽容”并非完全出于格局。心理学上这属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一种——通过“合理化对方行为”(肯定见义勇为初衷)来减轻事件带来的冲击,而非单纯的道德高尚,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却被舆论架上“宽容英雄”的高台,反而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另外,他想做文旅代言人的风险不止“带货难”。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信任的核心是“人设匹配度”,他的标签是“乌龙事件受害者”,与南昌“英雄城”的文旅定位缺乏强关联,且流量具有时效性,若没有持续的内容支撑,很容易快速被遗忘,甚至因“消费事件”引发新的质疑。 这场乌龙最让人唏嘘的是,普通人在集体误判和舆论洪流中,连选择“宽容”或“沉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最终只能用离职
南昌的李先生在烟花秀散场时,赤膊持扇找外甥,方言呼喊被误听、折扇被误认成刀具,引
嘻嘻不爱嘻嘻
2025-10-10 03:08:1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