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0-09 19:11:48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还培养出三十多位国内顶尖生物人才。 1989年,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刚刚取得神经学博士学位的袁钧瑛,正站在人生的第一个重大十字路口,她的学术才华与科研潜力,早已使其成为学界瞩目的新星。 她的导师,一位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学者,语气诚挚而充满期待:“袁女士,请允许我再次表达我的钦佩。 您的博士论文极具开创性,为我们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像您这样杰出的人才,是世界科学界的财富。” 随后又说道:“我们真诚地希望您能留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已经明确表态,愿意为您提供终身教授的职位。 您要明白,目前只有在这里,才能为您后续的研究提供世界顶级的实验平台、充足的经费支持以及最前沿的学术共同体。留在这里,您的科学之路将不可限量。” 这番话语,像一块巨石投入袁钧瑛的心湖,就在前一天晚上,她刚刚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的家书,父亲的信中写道:“钧瑛,学成速归!国家正需人才,切莫留恋他乡繁华,务必早日回国,报效祖国!” 在经历了深刻而痛苦的思想斗争后,她最终选择加入美国国籍。 很多人以为,人走了,贡献也就断了,但袁钧瑛在留美的近四十年里,压根就不是一座与国内隔绝的孤岛,反而成了一个资本跨国流动的“枢纽”,玩转了一套高效的“离岸”贡献模式。 她一边担任复旦、浙大的顾问,把最前沿的研究思路和课件源源不断地寄回国内,另一边,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先后把十几个优秀的中国学生送进了哈佛深造。 2005年,袁钧瑛在她位于美国的实验室里,取得了科研生涯中里程碑式的突破,她发现并精准定义了“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 业内同行立刻意识到,这把钥匙极有可能大幅打开渐冻症、阿尔茨海默症、青光眼等一系列困扰人类的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路径,其影响是深远的、变革性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们提及她,标签往往仍是那位“选择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2013年,她荣获“安捷伦思想领袖奖”,学术声誉达到新的高峰。 在许多人看来,这正是她在海外事业如日中天的证明,理应沿着这条铺满鲜花的道路继续前行。 也正是在这个时刻,令所有旁观者意外的是,袁钧瑛内心深处那个关于“回归”的念头,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与强烈。 2019年得到了最好的证明:她牵头国内团队合作,共同发现了一种新型免疫缺陷病,成果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事实说明,人不在,一样可以办成大事。 2020年,62岁的袁钧瑛全职回国,这可不是什么“落叶归根”的情感冲动,而是她手中积累的学术资本增值到顶峰后,一次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转移。 她带回来的,哪里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沉甸甸的“资本大礼包”:一套颠覆性的“程序性坏死”理论体系。 一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新药,一张遍布全球的顶尖人脉网,还有她变卖波士顿房产后,准备全部投进实验室的真金白银。 回来后,她的角色彻底变了,她迅速创建研究中心,直接挑战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这种硬骨头,带出了近三十个顶尖人才。 她不再是那个在海外单打独斗的“领跑者”,而是用毕生积累,为中国生命科学这片土壤施肥、浇水的“赋能者”。 信息来源:看看新闻

0 阅读:34

评论列表

神就是爱

神就是爱

4
2025-10-09 20:08

民族英雄!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