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空军在东海上空执行追踪朝鲜船只任务时,遭到了中国空军苏-30和歼-16战机伴飞监视,中国空军的战机都挂载了实弹。 2025年10月6日,CBS新闻的画面很抓眼球。东海上空,一架加拿大皇家空军的CP-140“极光”反潜侦察机,机翼在深蓝海面投下阴影。 驾驶舱里,机长接受美国记者采访,说自己正执行“霓虹行动”,任务是盯紧朝鲜的船只。问题是,这架飞机离中国领空很近,还带着美国记者拍摄,再加上任务内容与中国安全息息相关,中国空军当然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先说说这场对峙的来龙去脉。这架 CP-140 部署在日本嘉手纳基地,当天执行的是所谓 “监督联合国对朝鲜制裁” 的任务,按加拿大方面的说法,是要追踪疑似给朝鲜运送物资的船只。 可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对劲,东海距离朝鲜半岛还有不小距离,而且这片海域商船密集,中国沿海的军事设施和航线分布密集,CP-140 搭载的 AN/APS-137 反潜雷达和磁异探测器,既能探测水下潜艇,也能收集沿海的电磁信号,到底是 “盯朝鲜” 还是 “探中国”,答案不言而喻。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加拿大军机第一次来凑热闹,从 2022 年开始,他们就频繁以类似名义在东海活动,每次都引发中方拦截。 中国空军的应对堪称 “层层递进”。先是一架苏 - 30MKK 战斗机率先靠近,保持 30 米左右的距离伴飞监视,这一跟就是 30 分钟。苏 - 30MKK 作为重型多用途战机,滞空时间长、机动性强,这种长时间伴飞本身就是一种明确的警告信号。 加拿大飞行员一开始还嘴硬,回应说 “在国际空域执行任务”,可几小时后,更具威慑力的歼 - 16 来了。这架歼 - 16 从 CP-140 的侧方直接切入,最近时距离只有 200 英尺,也就是大约 60 米,这个距离近到能看清对方驾驶舱里的操作动作,甚至能看到飞行员的表情。 最让加拿大机组紧张的是歼 - 16 的武器配置。从 CBS 公布的照片能清晰看到,这架歼 - 16 的机腹下方挂着 4 枚空空导弹,2 枚是霹雳 - 15 远程空空导弹,2 枚是霹雳 - 10 近距格斗导弹。 霹雳 - 15 可不是普通武器,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双脉冲发动机,射程超过 200 公里,之前在印巴冲突中曾有 180 公里外击落战机的记录;霹雳 - 10 则采用红外成像制导,扫描范围能到正负 90 度,配合头盔瞄准具就能实现 “看哪打哪”。 这种一远一近的组合,等于明摆着告诉对方:既能远距离拦截,也能近距离格斗,应对任何情况都有底气。 更耐人寻味的是歼 - 16 的座舱配置,后座是空的。要知道歼 - 16 通常是双座战机,后座飞行员负责操作武器和电子战设备,还能协调无人机行动。这次只留前座飞行员,一方面是执行拦截大型无武装侦察机的任务相对简单,单人操作足够。 另一方面也能减轻重量,提升战机的机动性和滞空时间。不过也有网友猜测,这可能是搭载了 AI 辅助作战系统的 “智胜” 试验机,能自动处理情报和协调行动,只是 CBS 的拍摄画面不够清晰,暂时没法确认。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种配置都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空军的拦截行动既专业又高效,事件发生后,双方的表态截然不同。 加拿大方面继续拿 “联合国任务” 当幌子,还抱怨中方拦截 “不安全”,可外交部早就戳破过这种说辞 —— 联合国安理会从未授权任何国家以 “监督制裁” 为名,在他国周边部署军力搞侦察。 中方的立场很明确:加拿大军机不远万里跑到中国家门口挑衅,中方的拦截是正当防卫,措施专业且无可挑剔。加拿大飞行员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这种近距离拦截 “确实会增加压力源”,最后执行完 9 小时任务就匆匆返回了嘉手纳基地,没敢多做停留。 其实这种 “以监督之名行侦察之实” 的套路,西方国家早就玩熟了。美国的侦察机、澳大利亚的军舰,经常打着 “航行自由”“监督制裁” 的旗号在中国近海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收集情报、进行战略试探。可他们忘了,中国军队的应对能力早就今非昔比。 歼 - 16 作为现役先进的多用途战机,航电系统和武器挂载能力都属世界一流,完全能胜任长时间巡逻和高强度拦截任务。 西方媒体后来又炒作 “危险拦截”,说中方行为 “不专业”,可稍微换位思考就能明白:如果中国军机跑到加拿大或美国沿海搞侦察,恐怕早就被当成严重威胁。 这种双重标准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说到底,东海上空的紧张局势,根源在于外军频繁的抵近活动,而中国军队的每一次拦截,都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底线。 希望有些人包括加拿大当局,能早看清这些情,安稳过日子 ,真的别再整些动静,不要再打着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理由 ,去挑衅中国,不然,只能是自作其恶果,结果将不堪设想。 信源:网易手机网,环球网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