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被我说中了 刚刚得知一个重要消息 10月8日,美国布朗大学“战争成本核算”项目7日公布报告显示,新一轮巴以冲突发生两年来,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的军事援助达217亿美元。 报告显示,这217亿美元中只有93亿美元是传统军援,其余124亿美元都是紧急补充拨款。这种“拆东墙补西西墙”的做法,导致美军自身装备更新计划被打乱。比如陆军“远程精确火力”项目因资金抽调延迟18个月,而海军“星座级”护卫舰采购数量从20艘砍到15艘。 美国对以色列的军援可不是普通的武器转让,以色列现役所有具备作战能力的飞机都来自美国——75架F-15、196架F-16、39架F-35,连攻击和运输直升机也清一色是美国造。 没有美国的持续输血,布朗大学报告说得直白:“以色列将无法维持对哈马斯的打击。” 美军工供应链陷入了一个怪圈:五角大楼一边喊着要应对“大国竞争”,一边却把资源源源不断送往中东。军舰建造、导弹项目,这些关乎美军未来战力的关键计划,现在通通给中东危机让路。 “星座级”护卫舰的命运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新型战舰,设计还没完成就开工,结果建造进度只有可怜的10%。 海军原本计划在2027年前至少服役一艘,现在首舰可能要拖到2028年才下水,整整延误三年。 为什么这么慢?美国海军贪大求全,把“星座级”从一艘普通的护卫舰硬生生改成了“小驱逐舰”,非要给它塞进和“伯克3”级驱逐舰差不多的武器系统。 结果船体超重、成本飙升,第一艘的价格就从原计划的12亿美元飙到16亿美元。 更离谱的是,在2025年海军预算中,“星座级”项目竟然被 “清零”了——不是减少,而是直接归零。护卫舰没影了,五角大楼却同时申请17亿美元用于水面无人系统,7.3亿美元用于水下无人系统。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引发国会强烈不满。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罗伯·威特曼感叹:“我们正处于‘星座级’的转折点。” 他更痛心的是美国海军似乎无法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之前的濒海战斗舰(LCS)计划已经栽过跟头,价格贵、维护成本高,最终28艘舰艇后就被迫中止。 美军工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暴露无遗:什么都想要,却不愿等待也舍不得花钱。 “星座级”护卫舰的困境只是冰山一角。整个美国军工产业链都在为中东政策的代价买单。那124亿美元的紧急补充拨款,看似是快速解决问题的妙招,实则是掏空美军未来战力的陷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