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险了!就差一点! 俄罗斯宣布 10月7日,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的一则通报

云景史实记 2025-10-08 15:12:44

太险了!就差一点! 俄罗斯宣布 10月7日,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的一则通报让人心头一紧:当天凌晨,一架乌军无人机闯入新沃罗涅日核电站区域,被拦截压制后径直撞上运行机组的冷却塔,爆炸后在塔体留下了清晰的黑色痕迹。 这核电站有多重要,它在俄罗斯沃罗涅日州,现在还有 3 个机组正开着干活,总装机容量 2556 兆瓦,整个州 92% 的电力都从这儿来。这是什么概念? 要是它停了,工厂得停工,老百姓家里的冰箱、电灯、取暖设备全得歇菜,老人看病的医疗器械都没法用,整个州的生活得瘫痪。 更要命的是,这电站不是新建成的,有些机组年头不短了,最早的 1 号机组六十年代就投运了,后来 1 到 3 号陆续关停,现在运行的里有 2017 年才商运的 6 号机组,也有 2019 年翻新后重新启动的 4 号机组,要用到 2035 年。 不管新机组老机组,反应堆都是碰不得的 “雷区”,那无人机就差几十米没撞上,这几十米,就是生和死的距离。 有人可能没概念,反应堆被撞炸了会咋样?咱得提 1986 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那可是活生生的教训。当时反应堆爆炸后,漏出的放射性物质高达 14×10¹⁸ Bq,啥概念?这些东西飘得哪儿都是,欧洲 2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污染了,差不多是半个意大利那么大。 白俄罗斯 22% 的国土、奥地利 13% 的国土都成了重污染区,连德国 44%、英国 34% 的地方都有辐射尘。最遭殃的是老百姓,当时 11.6 万人紧急撤离,可还有 840 万人暴露在辐射里。 那些清理事故的人、留在污染区的居民,身体全垮了。世界卫生组织说,事故后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儿童甲状腺癌病例增加了 33 倍,光 1991 到 2015 年就有 2 万例,其中近 5000 例肯定是辐射导致的。 绿色和平组织更揪心,说全球 20 亿人受影响,27 万人因此患癌,9.3 万人没了命。那些救援的人里,83.4 万人中有 7 万成了残疾,5.5 万人直接死在了救援现场。 这还只是人,土地也毁了,5.2 万平方公里的农田不能种,比丹麦还大,10 公里内的地半个世纪都没法用,牛奶都不能产。 切尔诺贝利那地方现在成了 “无人区”,虽然野生动物多了,但那是用人类的灾难换的,谁愿意要这样的 “生物多样性”? 再回头看新沃罗涅日这次,真就是差一点重蹈覆辙。无人机爆炸能在冷却塔上留黑印,说明带的炸药不少,要是再偏几十米撞到反应堆,就算是新的 VVER-1200 型机组,也扛不住这种冲击。 反应堆一旦炸了,里面的核燃料就会漏出来,那种叫铯 - 137 的放射性物质半衰期长达 30 年,会渗进土壤、水里,吃的粮食、喝的水都得带辐射。 沃罗涅日州周围都是肥沃的农田,这些污染要是扩散开,不光当地老百姓遭殃,风一吹,辐射尘能飘到整个东欧,到时候可不是一个州、一个国家的事,全欧洲都得跟着紧张。 而且这电站供应 92% 的电力,一旦出事停机,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替代电源,冬天快到了,老人小孩冻着怎么办?医院的重症病人离不开呼吸机,断了电就是等死。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乌方就试图袭击库尔斯克州和斯摩棱斯克州的核电站,摆明了没把核安全当回事。 核设施这东西,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碰不得的红线,当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特意提出 “安全文化” 这个词,就是怕再出这种灾难。可现在倒好,无人机直接往核电站冲,这不是拿全人类的命赌吗? 想想切尔诺贝利之后那些惨事,清理人员穿着简单的防护衣就往辐射区冲,直升机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投了 5000 多吨灭火材料,矿工还得在反应堆底下挖隧道降温,就怕二次爆炸。 那些撤离的人,一辈子都回不了家,孩子生下来就带着病,多少家庭毁了。新沃罗涅日这道黑印子,就是给所有人敲警钟:差这几十米,我们可能就要再面对一次那样的地狱。 现在虽然说核电站辐射水平正常,没造成破坏,但那是运气好,不是防御多到位。运气这东西能靠一次,能靠一辈子吗?核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差一米都不行,更别说几十米了。 这次真是谢天谢地,可谁能保证下次还有这么好的运气?那道黑印子得永远留在所有人心里,提醒咱们核灾难离得有多近,差一点的后果有多可怕。

0 阅读:3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