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捡栗风波":一次意外,照见景区服务的真章 连云港文旅做梦都没有想到,会

微光下的暮色 2025-10-06 14:16:08

花果山"捡栗风波":一次意外,照见景区服务的真章 连云港文旅做梦都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被人记住。10月2号,外地女子带着一家人去连云港花果山旅游,在景区的路边有掉下来的东西,女子就好奇是什么东西,就蹲下看了看。家人说是板栗,女子也是第一次见带壳的板栗就捡起来,这时候民宿老板跑过来说他们偷东西,逃票。 那天的花果山正是游客最多的时候,山道上挤满了举着自拍杆的游人,空气中飘着烤红薯和文创雪糕的甜香。女子姓周,带着父母和刚上小学的儿子来江苏玩,花果山是他们行程里的重头戏。走到半山腰时,儿子突然指着路边的草丛喊:"妈妈,地上有小刺猬!"周女士顺着孩子指的方向蹲下去,才看清是几颗裹着尖刺外壳的果子,褐色的壳子裂开一道缝,露出里面深棕色的果仁。同行的丈夫凑近瞅了瞅,笑着说这是板栗,城里超市卖的都是剥好壳的,带刺的还是头回见。 周女士觉得新鲜,顺手捡起一颗放在手心掂了掂,想着带回去给孩子当小玩意儿。没等她起身,身后突然冲过来一个穿深色外套的男人,嗓门大得吓了孩子一跳:"你们怎么偷东西啊?这是景区的板栗树,摘果子就是逃票偷东西!"周女士愣了神,赶紧把板栗放在地上解释,说就是捡了颗掉在地上的,不是摘的。可男人压根不听,一口咬定他们是故意偷摘,还掏出手机说要拍视频发网上,让大家看看"外地游客的素质"。 周围很快围过来不少看热闹的游客,有人帮着周女士说话,说地上掉的果子捡来看看不算偷,也有人小声嘀咕是不是景区有规定不让捡。那男人见人多了,语气更冲,说自己是附近民宿的老板,经常来这边转,见过不少游客偷偷摘板栗,"你们今天不补票,这事没完"。周女士的父母急得脸都红了,反复解释只是好奇,可对方就是不依不饶,最后还是景区巡逻的工作人员过来,才把双方拉开。 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先安抚了周女士一家人的情绪,说景区确实有规定不让私自采摘果树果实,但地上自然掉落的果子,游客捡来观赏并不违规,也算不上偷东西。至于民宿老板说的"逃票",更是没道理——周女士一家早就刷身份证进了景区,门票凭证还在手机里存着。后来工作人员给民宿老板普及了景区规定,对方虽没明着道歉,但也没再纠缠,悻悻地走了。 可经这么一闹,周女士一家人的游玩兴致全没了。本来开开心心的旅途,突然被冠上"偷东西"的名头,换谁心里都不是滋味。事后周女士把这事发在了社交平台上,很快引来了不少讨论。有人说民宿老板太小题大做,仗着自己是本地人就欺负游客;也有人说景区应该把"禁止采摘"的标识做得更明显,避免游客误会;还有去过花果山的网友留言,说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景区周边有些商户总爱拿"景区资产"当由头,变相为难游客。 其实这事说大不大,就是一场因误会引发的小冲突,但背后藏着的问题却值得琢磨。景区的管理是否到位?民宿老板以"维护景区利益"为名,行刁难游客之实,景区有没有及时监管?外地游客到陌生地方旅游,本就容易因为不了解当地规矩闹出误会,这时候更需要耐心解释,而不是一上来就扣帽子、威胁人。连云港文旅一直想靠花果山打响旅游招牌,可游客记住的,往往不是山上的猴子和风景,而是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一次不舒心的经历,可能就会让游客对整个城市的印象大打折扣。 旅游行业拼的不仅是景点的硬件设施,更要拼服务的温度。如果景区能多设一些提示牌,商户能多一份包容和理解,游客能多一点对当地规定的尊重,这样的误会或许就能少很多。毕竟,没有人愿意带着好心情出门,却带着一肚子委屈回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微光下的暮色

微光下的暮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