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呈上囚犯名册,朱棣见到解缙的名字,便故意询问道:“解缙,还活着呐?” 解缙,是大明朝开国以来,公认的第一才子。 他天资聪颖,文采盖世,深受永乐大帝朱棣的赏识。 朱棣将编纂旷世巨著《永乐大典》的重任,交给了他;还将他擢升为内阁首辅,引为心腹。 那时的解缙,春风得意,以为自己遇到了千古明君,可以凭着一腔热血和才华,辅佐君王,建功立业。 然而,他终究只是一个文人,不懂帝王心术的深不可测。 悲剧的种子,在“立储之争”时,便已埋下。 当时,朱棣在选择继承人时,一直犹豫不决。他偏爱骁勇善战、性格酷似自己的次子汉王朱高煦;却不喜欢肥胖多病、性格仁厚的太子朱高炽。 在一次决定性的谈话中,解缙为了保住太子的地位,抛出了一个杀手锏。他知道朱棣极为疼爱自己的皇孙——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便对朱棣说了一句:“好圣孙!” 言外之意是,为了这个好皇孙,也应该保住他父亲的太子之位。 这句话,最终让朱棣下定了决心。但也因此,解缙彻底得罪了汉王朱高煦,更让朱棣觉得,自己的家事,被一个臣子“操控”了。 此后,朱高煦一党不断在朱棣面前构陷解缙。 终于,在1411年,他们抓住解缙“私觐太子”的把柄,以“无人臣礼”的罪名,将这位曾经的内阁首辅,打入了锦衣卫的诏狱。 阴暗潮湿的大牢里,解缙一待,就是五年。 五年时间,足以让日理万机的皇帝,忘掉一个昔日的宠臣。 1415年的一个冬日,天降大雪。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进宫向朱棣呈报狱中囚犯的名册。 朱棣有一搭没一搭地翻看着,忽然,他的手指在一个熟悉的名字上,停住了。 “解缙”。 他抬起头,用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语气,淡淡地问了纪纲一句:“解缙,还活着呐?” 这句话,轻飘飘的,像窗外的雪花,却带着千钧的重量。 纪纲,立刻就听懂了皇帝的弦外之音。 皇帝不是在关心,而是在质问。质问这个让他心烦的人,为什么还活在世上。 纪纲心领神会,立刻退了出去。 当晚,他命人摆下酒宴,送到解缙的牢房中。解缙以为是故人探望,又或是皇恩浩荡,便开怀畅饮,酩酊大醉。 随后,纪纲命人将不省人事的解缙,拖到监狱的院子里,将他整个人,深深地埋进了厚厚的积雪之中。 解缙,就在一场被精心设计好的“醉卧”中,被活活冻死。 第二天,纪纲向朱棣汇报:罪臣解缙,醉死于狱中。 朱棣听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仿佛只是死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卒。
朱棣打出永乐盛世,为啥25年后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其实明朝军事在朱棣活着时就
【56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