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社会没暴力,大家在国内有防备心但不强,防备意识也不够,一看就没受过外国风俗的“毒打”! 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这事说白了就是 “安稳日子过成了‘温室模式’”,长期泡在太平环境里,对 “看不见的刀子” 自然少了点戒心。 那位越南人的观察没说错,14 亿人生活在一个走夜路不用攥紧钱包、忘锁门也未必丢东西的地方,这种安全感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有的,但也确实悄悄磨平了不少人的防备棱角。 最高检 2023 年的刑事检察白皮书里藏着答案,1999 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的严重暴力犯罪还有 16.2 万人,到 2023 年只剩 6.1 万人,占比从四分之一跌到了 3.6%。 街头抢劫、团伙火拼这类早年能当新闻头条的事,现在除了偏远地区偶尔有个案,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没亲眼见过。就像《法治蓝皮书》说的,中国早就是全球犯罪率最低、安全感最高的国家之一,判处三年以下轻罪的案子占比都到 82.3% 了,谁还会天天把 “防人之心不可无” 挂在嘴边? 可偏偏这时候,电信诈骗钻了空子。2023 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的电诈犯罪就有 5.1 万人,同比涨了 66.9%,连带着帮信罪、掩隐罪这些关联犯罪也跟着飙升,帮信罪起诉人数都 14.7 万了。 公安部的数据更直观,光 2023 年前 11 个月就破了 39.1 万起电诈案,虽然 8 月后发案数在降,但架不住基数大,现在刑事案件里快一半都跟电诈沾边。这就像家里门窗都加固好了,小偷撬不动锁,改学了隔空偷东西的本事,而咱们还没习惯防这种 “看不见的贼”。 最典型的就是冒充公检法诈骗,2024 年 8 月合江的艾某某接到 00 开头的电话,对方说她涉嫌犯罪,视频里亮个假警服,就让她下载 “安全管家” 转走了 47 万。同月泸州的王某某更冤,被恐吓要坐牢,稀里糊涂转了 8 万多。 连湖北那位阿姨,都差点给假警察转 14 万,直到真民警找上门和骗子视频对峙,看着对方不敢露脸才醒过神。 这些骗子就吃准了咱们对 “公检法” 的信任 —— 毕竟现实里警察办案都规规矩矩,谁能想到电话里的 “警官” 是冒牌货?更讽刺的是,骗子弄的法律文书漏洞百出,抬头公安部落款检察院,可安稳日子过惯了的人,慌起来根本顾不上细看。 不光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一样中招。2023 年数据显示,18 到 40 岁的受害者占了 62.1%,刷单返利诈骗更是把学生和低收入群体拿捏得死死的。江苏徐州的曹某进了个红包群,看别人发收款截图就心动,结果被 “连单”“卡单” 的借口骗走 42 万。 还有安徽阜阳的张某,网恋对象说有投资内幕,让她投了 100 多万,最后以 “违规套利” 要交罚金为由又骗了 40 万。这些骗局套路不算新鲜,可架不住咱们没经历过 “真刀真枪” 的骗术洗礼,总觉得 “天上掉馅饼” 说不定能砸到自己头上。 对比下越南就更清楚了,那边鲜少大规模电诈园区,一方面是政府严打,另一方面民众早被现实教会了警惕。可咱们这边,平时买东西遇上个假货都算大事,哪见过 “视频办案”“安全账户” 这种套路?骗子刚好利用了这种信息差,比如冒充电商客服说快递丢了要理赔,宜宾的张某就信了,跟着下 APP 输代码,直到收到转账短信才发现被骗。 还有无锡的王某,想办低息贷款,点了条短信链接就下载假 APP,交了 6 万解冻费还没拿到钱。 更关键的是,电诈是远程犯罪,没有面对面的压迫感,不像被抢劫时能瞬间绷紧神经。骗子在电话里循循善诱,先给点小甜头或者造点恐慌,安稳日子过久了的人,要么贪要么怕,很容易一步步掉进坑。 公安部拦截了 27.5 亿次诈骗电话、22.8 亿条短信,还紧急拦截了 3288 亿资金,这背后得有多少人差点中招?说白了,不是咱们笨,是太久没见识过 “坏”,对那些藏在屏幕后的套路,少了点本能的警惕。 就像有人说的,没受过外国街头的 “毒打”,就不懂人心险恶。咱们在国内享着治安红利,出门不用防抢,在家不用防偷,可这也让电诈有了可乘之机。毕竟当你连邻居借盐都不用锁门时,确实很难想到,千里之外有人正对着你的手机号,编着能骗走半辈子积蓄的谎话。
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03 12:30: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