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环高速堵成停车场了!导航显示前方排队3公里,我后面还跟着一串红屁股的车灯!”10月1日中午12点,广州车主陈先生在家族群里发了一条语音,配图是密密麻麻的车流和刺眼的刹车灯——这场景,像极了鸳鸯锅里翻腾的红油,把全国19.4亿人次的出行需求,煮成了一锅“堵心汤”。 19.4亿人次的“鸳鸯锅”:自驾占八成,县域路堵成“麻辣烫” 交通运输部预测,今年国庆8天假期,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19.4亿人次,其中自驾出行占比超80%。这意味着,超过15亿人次要挤在公路上“煮饺子”。广州的北环高速、广深高速、华南快速成了“红油锅底”,高峰时段排队超3公里;北京京藏高速八达岭段、京承高速望和桥至酸枣岭桥,车流量是平日的5倍;上海G2京沪高速江桥收费站、G60沪昆高速新桥主线收费站,常年拥堵的“老毛病”又犯了。 更扎心的是,县域道路成了“麻辣烫”——福州、成都等地通往县域景点的通道,去年五一就堵得水泄不通,今年国庆预计更甚。数据显示,县域及乡村道路拥堵指数同比涨了35%,远超城市道路。有网友调侃:“以前是城里堵,现在是村里堵,堵车都堵出‘城乡一体化’了!” 堵车不是“小事”:耗时间、伤钱包、毁健康 堵车的代价,远不止“多踩几脚刹车”。对打工人来说,堵1小时可能错过项目会议;对货车司机来说,堵半天可能耽误交货被扣钱。更别提尾气污染——车辆走走停停时,发动机燃烧不完全,排出的PM2.5颗粒物能直接钻进肺里。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复盛曾警告:“堵车时尾气里的苯、甲苯是致癌物,长期吸入会导致咳嗽、哮喘,甚至肺癌。” 情绪上的折磨更狠。调查显示,51%的人堵车时会焦躁、恼怒,甚至对城市产生厌恶感。女性平均能忍35.97分钟,男性只有31.63分钟。有网友自嘲:“堵车时,我从温柔小仙女变成了‘路怒症晚期’,按喇叭的手都在抖!” 有人“堵”出智慧,有人“堵”出怨气 面对堵车,有人选择“躺平”。上海白领林女士说:“我带了零食、平板,堵车时就追剧、吃薯片,反正急也没用。”也有人“堵”出创意——北京车主王先生在车尾贴了张纸:“后车大哥,我媳妇怀孕了,能让我先走吗?”结果真有司机主动让道。 但更多人被堵得“怀疑人生”。河北车主李先生吐槽:“去年国庆堵在高速上12小时,孩子饿得直哭,服务区泡面都卖光了。”这种无奈,折射出的是公共服务的短板——服务区充电桩够吗?应急车道被占时,救援能及时到吗? 治堵不能只靠“运气”,得动真格 其实,有些城市已经“支棱”起来了。保定通过“左转借道”、全域绿波信号控制,把高峰拥堵指数从1.49降到1.38,路口排队长度少了20-30米;天津在高速服务区装了500个充电桩,实现全覆盖;北京针对新能源车主,在28个服务区投了481个充电桩。这些措施,像往“鸳鸯锅”里加了勺清水——虽然堵车难根治,但至少能让人喘口气。 可治堵不能只靠“打补丁”。有人提议收“拥堵费”,有人喊话“错峰放假”,但最根本的,是让公共交通更“能打”。如果地铁不挤、公交不慢、共享单车不乱停,谁愿意挤在高速上闻尾气? 堵车是面镜子,照见我们的“出行焦虑” 说到底,堵车不是“车”的错,是“人”的病。我们急着回家团圆,急着出门旅游,急着证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结果把公路挤成了“停车场”。但换个角度想,堵车也是面镜子——它照出了我们对“团圆”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也照出了城市治理的短板。 这个国庆,你堵在路上了吗?是骂骂咧咧,还是苦中作乐?是期待公共交通更给力,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才自由”?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可能正是下一个治堵方案的灵感来源!毕竟,19.4亿人次的出行需求,不该只是一锅“堵心汤”。 来源:头条热搜
请问走哪条高速不堵车的!中秋国庆刚至,G15高速就给大家来了个“下马威”—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