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万象瞭望者 2025-10-01 00:08:21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 2 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一位被誉为“电磁之父”的院士,有人说他一人能顶十个师,甚至与钱学森、于敏相提并论。 他叫马伟明,一个专啃硬骨头的狠人,信奉“要领先,就领先美国!” 马伟明出生于1960年,江苏扬中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尽管父母没有预料到,孩子将来会从事与“电磁技术”相关的工作,但正是这份平凡的出身,铸就了他不平凡的成就。 马伟明的人生发生了转折点是在高中毕业时。那时,刚刚恢复的高考制度让大学的梦想依然显得遥不可及。为了提高自己被大学录取的机会,马伟明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服从调剂”,谁知,这一决定竟让他意外地被海军工程学院录取,进入了电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 马伟明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并非立刻显现。尽管在大学时他通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但真正激发他对科研热情的,是大学毕业后的经历。 毕业后,马伟明被分配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担任辅导员,虽然在工作中,他感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之间有不小的差距,这让他意识到自己需要进一步深造。正是这个契机,让他萌生了重新回到校园继续学习的想法。 工作了三年后,马伟明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回到母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并有幸成为了张盖凡教授的学生,开始了船舶电气工程的学习。 张盖凡教授,作为马伟明科研路上的引路人,给予了他极大的影响。张教授在机电和船舶电气领域已拥有很高的声誉,但他依旧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持续在科研一线拼搏。即便身体状况欠佳,张教授也常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到深夜。 这种孜孜不倦、毫不妥协的科研精神,深深感染了马伟明。那时,他在心中发誓,未来一定要成为像张教授一样,不仅拥有深厚学术造诣,而且全身心投入科研的工作者。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潜艇的动力系统存在着致命的瓶颈。 由于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这使得潜艇的关键技术容易受到外部制约,随时可能面临“卡脖子”问题。 国产发电机存在“固有振荡”的缺陷,而传统潜艇的螺旋桨噪音也大到如同拖拉机一样,一旦潜艇出动,就等于在“广播”自己的位置,容易暴露。 面对这一困境,马伟明和他的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发出了一种交直流集成式双绕组发电机,这一技术是全球首创。通过这台新型发电机,潜艇的设备体积和重量减少了40%,成本降低了40%。更为关键的是,潜艇的水下潜伏时间直接翻倍,首批使用这项技术的潜艇经过几千小时的测试,居然零故障运行。这项技术的突破,极大提升了中国潜艇的作战能力,使其在海上更具隐蔽性和持续性。 更进一步,马伟明团队还研发了无轴泵推技术。 在海面作战中,马伟明团队的电磁技术同样展现出巨大优势。团队设计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堪称战舰的“超级心脏”,可以为各种高耗能设备提供稳定的电流供应。 这一系统不仅超越了美国的中压交流体系,而且提高了15%的供电效率。 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器便是这一系统的成功应用,其弹射效率比美国的蒸汽弹射器高出50%,而且还能够根据不同机型调节功率,延长舰载机的机体寿命达30%以上。 美国花了21年时间研发相似的技术,而马伟明团队仅用了5年,就掌握了43项关键技术和32项国防专利。 除了电磁弹射器外,马伟明团队还成功将电磁炮技术应用于072型登陆舰进行测试。通过搭载20兆瓦级的汽轮发电机组,该电磁炮的射程超过300公里,而每发炮弹的能量成本仅为传统火药的1%。这一创新不仅展示了电磁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战争形态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虽然电磁技术在深海和海面上的突破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马伟明的最终愿景却指向了青藏高原。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世界屋脊上建造一条长达2公里的电磁轨道,这一项目被称为“羽舟”。通过这一轨道,卫星或空天飞机能够以2公里每秒的速度被发射出去,类似于用弹弓将物体发射到太空。这个构想的吸引力巨大,因为青藏高原的空气稀薄,发射时的阻力小,可以省去火箭起飞阶段30%的燃料,这将大大降低卫星发射的成本。 然而,这一宏伟的计划也面临巨大挑战。虽然青藏高原的地理条件有利于降低发射阻力,但修建2公里的轨道仍需要二三十亿的投资,而低温和强紫外线等自然因素,也将给设备的维护带来高昂的成本。尽管如此,马伟明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的每一步前进都为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打下了基础。

0 阅读:0
万象瞭望者

万象瞭望者

瞭望万象,把握社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