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周代宴席上,一杯酒如何串起天地间的敬意?四步礼仪看似寻常,却藏着古人深刻的秩序与感恩之道。拜祭啐卒爵,每一步都像一堂生动的课,教人知尊卑、谢本源。 说起周代的饮酒礼仪,得从那套礼乐制度聊起。西周时候,社会靠礼来稳住人心,饮酒就成了维系宗法秩序的工具。 《礼记》里头讲得清楚,酒不是光图痛快,而是得按规矩来,体现对长幼尊卑的尊重。想想看,那时候乡大夫每三年荐举贤士,就在乡学里摆宴,席位按年龄官位排开,乐师弹瑟击钟,吟诵诗经,空气里全是黍米酒的清香。 这套乡饮酒礼,核心就是序长幼、明谦和,让从乡大夫到普通庶民都明白,饮酒得合乎仁义之道。早年商朝酒祸闹得天翻地覆,周公旦吸取教训,在《尚书·酒诰》里头定下严规,限饮三爵,还设酒正监督,避免乱政。 结果这礼仪不光稳住了社会,还推着道德教化往前走,影响了后来的汉唐。 这份礼仪的精髓,就在标题里头的四步上头:拜、祭、啐、卒爵。简单点说,先拜表示敬意,再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啐酒品尝并赞扬主人,最后卒爵一饮而尽。 这可不是随便编的,是周人从祭祀宴饮里提炼出来的规范。拜这一步,强调互相尊崇,长辈在前,晚辈侍饮,各有席位。 祭呢,是倒点酒在地上,感恩土地的养育,提醒大家别忘农耕本分。啐是浅尝一口,品出酒的醇厚,顺带夸夸主人手艺,让席间气氛热络起来。卒爵最干脆,杯底朝天,象征诚意全到。 整个过程限三爵,酒正盯着,确保不超。春秋时候,孔子就亲身示范,教弟子饮酒合道义。 东周诸侯国间,还借这礼化解纠纷,杯盏间议定盟约。汉代继承下来,稍简化但核心不变。 为啥周人这么讲究?根子在他们对天人合一的信念上。饮酒得有时序效令,四时而饮,序尊卑,效古圣,令行禁止。 比如春秋两季丰收后,社稷坛上摆宴,铭文里常记周王赐爵臣下,强调酒宴依序进行。 这不光是仪式,更是社会胶水,让家族乡里凝聚起来。晚辈侍饮长辈,席间谈经论道,贤士从中脱颖而出。搁现在看,这跟我们基层党建似的,活动得有条理,才能拉近人心。古人还分四类乡饮:荐举贤能、养老尊长、合乐倡优、乡饮宾客,各有侧重,但四步礼仪一脉相承。 酒器上头,青铜爵杯三足形,容量刚好一爵,便于操作。 这份古礼的内涵,不止停在历史书里。它教人知感恩、守秩序、促和谐,正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社区活动里,可以借鉴进来,节日宴席上,先拜敬长辈,祭谢土地,啐酒赞美乡邻,一饮而尽表真诚。 这样,就能增强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活起来。党组织带头,引导群众在日常践行,维护社会风气,拉近邻里关系。古今相连,周礼的敬意,就在我们一杯酒间延续。 当然,这四步故事在周代乡饮里反复上演。荐举贤士的宴上,乡大夫主事,宾客依序饮下三爵,席间荐人选贤。 养老的场合,长者居上,晚辈侍饮,体现孝悌。合乐那类,乐工伴奏,饮酒中倡优劝善。乡饮宾客时,接待远方来客,化解隔阂。每次都绕不开拜祭啐卒爵,步步扣紧礼的脉络。晚周时,诸子百家争鸣,荀子孟子都借酒礼论道,强调饮酒养德。汉代《仪礼》详载,成了后世准绳。 如今重拾这份礼,我们国家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区,正好用得上。酒宴上多点敬意,少点浮躁,就能多份温暖。
千年古语尽显古人智慧啊!
【1评论】【1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