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华龙毅被美军战机击落,身负重伤降落在一个山头,就在这时,

断代史鉴 2025-09-30 12:04:29

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华龙毅被美军战机击落,身负重伤降落在一个山头,就在这时,四架敌机突然一起朝他冲了过来! 华龙毅早年叫阎童生,是山西定襄的满族人,1938年,他看着家乡被战火搅得不得安宁,二话不说就参加了八路军,跟着队伍从抗日战争打到解放战争,1948年4月入了党。 新中国成立后要建空军,他主动报名,从扛步枪的老兵变成志愿军空军第4师12团飞行二大队的飞行员,开着米格-15守护长空。 1951年10月16日,天气恶劣,云层厚得看不清路,通讯设备也断了线,华龙毅执行空中预备队任务时,比战友先到了战区。 他正盘旋着等队友,耳机里突然传来战友的呼救声,远处云海上,十几架美军F-86正围着一架我军米格机打,那架米格机机翼冒黑烟,机身满是窟窿,眼看就要撑不住。 他当机立断,压机头、右蹬舵,像猛虎扑食似的冲过去开炮,吓得两架围攻的敌机掉头就跑,负伤的友机趁机扎进云层返航。 可麻烦紧跟着来:十四架F-86见“猎物”跑了,全掉过头来围着他,像铁桶似的圈住了这一架米格机。 换旁人早慌了,华龙毅却没怵,他摸透了F-86的脾性,这群飞机挤在一起灵活性就差。 他左闪右避,一会儿追着这架打,一会儿绕到那架后面开炮,把敌机搅得东奔西跑,编队全乱了。 就在他准备补炮时,左臂突然像被扎了一下,麻劲儿直传到手上,飞机也剧烈抖动起来。 他低头看见驾驶舱玻璃溅着血,座舱盖还被打穿个小洞,试着动了动操纵杆,还好能控制。 “不能撤,撤了敌机还得追别人”,他咬着牙忍疼,接着跟敌人拼。 敌机见他负伤还能打,不敢再横冲直撞,却仗着人多慢慢逼过来。 华龙毅知道得突围,他一会儿往上冲钻云层,一会儿往下扎贴地飞,有时慢下来急转弯甩敌机,有时加足马力翻半滚绕路,没给敌人半点机会。 他一边躲一边盯敌机,瞧见右下方两架敌机想偷偷捡便宜,立马压机头从高空冲下去,一炮击中其中一架的尾巴。 可他的飞机也传来巨响,座舱外冒起烟,耳膜疼得像要裂开,血从额头往下淌,左臂伤口每动一下都像针扎。 他知道飞机伤得太重,自己也撑不了多久,可心里就一个念头:哪怕摔在这,也要多拖一个敌人垫背。 他用尽力气把飞机在一千公尺高度拉平,天上的敌机都看傻了,他们以为这架米格早该摔了,没想到中国飞行员还能反击。 后来敌机为了抢功又拥上来,华龙毅瞅准机会,故意拨转机头装着要跑,敌机果然上钩,加足油门追过来。 他从后视镜看着敌机逼近,突然收油门、放减速板,飞机速度骤降,最前面的敌机没反应过来,“嗖”地冲到了前面。 华龙毅立马瞄准开炮,那架敌机当场炸成火球,可又有两架敌机冲过来,他再按炮钮,飞机抖得太厉害,炮弹全打偏了。 后面的敌机紧跟着开火,华龙毅的飞机又中了弹,操纵杆怎么拉都没用,一个劲往下坠。 他没马上跳伞,下面是开阔地,跳出去会被扫射,他盯着高度表,等降到最低跳伞高度,才按下按钮弹出座舱。 降落伞张开后,他慢慢往地面飘,最后落在平壤以东的白云山上,一落地就摔了跤。 这才发现左臂袖子全被血浸透,血肉跟布料粘在一起,一扯就钻心疼,右腿也在流血。 他想拿帽子缠伤口,可布料太薄止不住血,索性扔了帽子想躲起来,可四架敌机又飞过来扫射,子弹打在石头上溅火星。 华龙毅火了,掏出手枪对着天上还击,他后来笑说:“用手枪打飞机根本不可能。”可那股不服输的劲就是咽不下。 好在没过多久,我军八架米格机赶过来掩护,敌机赶紧跑了,他趁机钻进森林躲了起来。 之后志愿军和朝鲜军民找到他,送进医疗所,医生要处理伤口,可衣服跟血肉粘得太紧,只能用剪刀剪下来。 这套带血的飞行服后来成了文物:上衣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裤子被航空兵一师收藏。 1951年11月,空军首长通电空联司给华龙毅记特等功,后来还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这场二十分钟的单机空战,藏着中国空军以弱胜强的密码。 很多人只记得“击落一架、击伤一架”的战果,却没注意这背后的战术突破。 F-86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机,十四架对一架,华龙毅没硬拼,而是用“救友机、搅编队、诱敌反击”的法子赢了。 华龙毅2009年走的时候,身边放着特等功军功章,那枚勋章磨得发亮,是他一辈子的骄傲。 那些留在身上的伤疤,是英雄写给祖国的诗;那场以一敌十四的空战,是中国空军写给世界的宣言:没有天生的强者,只有为了信念敢拼到底的中国人。

0 阅读:104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