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政策突变,5名候选人达成共识,要拿120万在日华人开刀? 最近这阵风来得

幽篁听雨念情长 2025-09-30 11:51:32

日本对外政策突变,5名候选人达成共识,要拿120万在日华人开刀? 最近这阵风来得有点猛,日本自民党新首相选举只剩下最后五天,五位大佬一齐把矛头对准在日外国人,尤其是那120万在日华人。 这场政治博弈,把华人群体推到了风口浪尖。全球右转浪潮下,特朗普重回白宫带起的“自己人优先”大旗,日本也没能置身事外。谁都看得出来,东京政坛的风向标正一点点变得保守,甚至有点铁血。 这一轮选举,候选人不约而同地喊出“日本人优先”,从石破茂到高市早苗,包括茂木敏充、小林鹰之,统统表态要“加强管理”,有的主张“零容忍”,有的要推“间谍防止法”,还有人直言要限制外国人买房。 看起来,谁更强硬,谁就能讨好党内那些死忠保守派。这股“比硬”风潮,背后是自民党对选票的焦虑。 最近几年,类似“日本第一会”这样的极右翼新党冒头,主打排外牌,吸走了不少自民党的基本盘。 面对选票危机,老牌政客们自然要变着法子抢回阵地,哪怕是拿外国人当“出气筒”。 可政策口号和现实往往不是一回事。日本警察厅和法务省的数据明明白白摆在那儿,外国人在日犯罪率和非法滞留人数都在下降。 可政客们嘴上喊得震天响,把“危机感”渲染得十足,实则和现实脱节。 这样的操作,在日本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经济低迷、社会焦虑,拿少数群体“开刀”就成了常规剧本。只不过,这一次,主角成了华人。 日本社会其实离不开外国劳动力,哪怕政客再怎么喊“日本人优先”,现实根本容不得他们任性。日本少子化和高龄化问题已经成了老大难,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光靠本地人根本撑不起来。 养老院、建筑工地、便利店、餐厅、农场,到处都是外国劳动力的身影。东京街头,十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外国人,这还只是大城市的数据。 日本总务省和厚生劳动省的数据都能佐证,外国人在日本总数已经突破380万,这支队伍成了社会运转的主力军,特别是在三班倒的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里,外国人几乎是不可替代。 不少人总觉得,外国人只是来打工的“临时工”,用完就可以一脚踢开。可现实是,没有他们,很多行业根本转不动。 这种高度依赖,和政客嘴里的“外国人威胁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日本媒体也不止一次警告,劳动力短缺危机愈演愈烈,未来只会更严重。这种结构性矛盾,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把目光拉回到120万在日华人身上,这个群体其实极其多元。 有的早已扎根日本几十年,成了永住者或者老华侨;有的还在读书,做着留学生兼职;也有不少是技能实习生、务工人员。 这些人中,有创业者,有科研人才,有普通蓝领,几乎渗透进日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对日本社会的贡献不容小觑,不光填补了劳动力缺口,还带来了活力与创新。 可现实却并不温柔。近两年,日本网络上的排外言论明显增多,“网络右翼”天天在网上刷存在感。 中国外交部甚至专门发布了安全提醒,提醒在日华人注意人身安全。这种氛围,让不少华人心里都悬着一根弦。 政策收紧的信号已经很明显。2027年,日本将实施新的永住资格取消规定,针对那些恶意不缴税、不交年金的人。 政策初衷说得很漂亮,要“公平正义”,可实际执行起来,模糊地带不少。 很多华人担心,自己辛苦打拼几十年,最后却有可能因为一些细节被“一刀切”处理。焦虑和不安在社区里蔓延,尤其是那些已经融入日本社会的老一代华侨,更是感到进退两难。 留还是走,成了摆在很多华人面前的现实难题。留在日本,可能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歧视和政策风险;回到中国,意味着重新适应社会、重新开始。 这种两难选择,并不是个别人遇到的烦恼,而是全球化逆流下,很多移民都在经历的共同困境。 在美国、欧洲,类似的话题同样不断上演。只不过,这次轮到日本,轮到那些已经扎根多年的华人家庭。 日本社会其实一直在“工具化”与“共生”之间摇摆。政客们嘴上喊着“日本人优先”,转身又离不开外国劳动者的支撑。 这种矛盾,既反映了社会的焦虑,也暴露了体制的短板。 未来无论谁当首相,都很难回避这个难题:到底是把外国人当成暂时的“工具”,还是要真正拥抱多元共生?答案决定着日本社会的包容性、经济活力,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和竞争力。 华人在日本的处境,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化时代各国面对移民和外来人口时的共同焦虑。在风暴中心的他们,每一个选择都沉甸甸的。 日本的这次政策转向,不只是120万人命运的转折,更是日本社会能否走向开放与共生的终极考验。 参考资料:我驻日本大使馆提醒访日中国游客注意出行安全 2025-09-30 00:32·国际在线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幽篁听雨念情长

幽篁听雨念情长

幽篁听雨念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