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京冀上空突现“火箭云”,五角大楼又得傻眼 北京时间29日的傍晚,不少新疆、北京和河北的网友在下班路上拍到了“奇异天象”——火箭云,甚至有人拍到了不明物体在天空中飞行的画面。 那些被热议的火箭云轨迹,正是反导拦截弹在不同飞行阶段留下的清晰印记。 从网友发布的图片和视频能清晰看出,空中云迹呈现出分段式特征,这对应着反导拦截弹从发射到拦截的完整流程:一级工作段的密集烟柱、一级分离时的轨迹转折、二级工作段的持续推进、三级工作段的精准调整,每一段云迹都在诉说着我国反导技术的成熟与精准。 综合新疆、石家庄、北京三地网友捕捉到的不同视角云迹,这次试验的基本路径其实很清晰:靶弹从新疆方向发射,而反导拦截弹则从石家庄北侧升空。 这种跨区域协同测试模式,本身就体现了我国反导系统的远程探测与指挥协调能力。 新疆作为靶弹发射点并非偶然,从地理上看,这里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低,符合弹道导弹试验对安全区域的要求,此前我国多次反导试验也有在西北区域设置靶场的惯例。 而石家庄北侧的发射位置,则能借助华北地区的雷达监测网络,快速获取拦截弹飞行数据,为后续航向修正提供支撑。 当靶弹从新疆升空后,部署在各地的导弹预警卫星和远程测控雷达迅速启动,开始对其进行跟踪和弹道计算。这些预警监测系统是反导试验的"眼睛",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目标识别、轨迹预测等复杂任务。 网友拍到的新疆地区初始云迹,正是靶弹助推段飞行留下的痕迹,而随着靶弹进入大气层外的中段飞行,其红外特征会被预警卫星精准捕获,相关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为拦截弹发射提供参数支持。 几乎在靶弹轨迹计算完成的同时,石家庄北侧的反导拦截弹点火升空,网友拍到的第一道明亮轨迹就是拦截弹一级发动机工作的景象。 一级工作段主要为拦截弹提供初始推力,使其快速突破大气层,这个阶段留下的云迹相对浓密且呈直线上升状。 当一级发动机燃料耗尽后,便会完成分离,此时云迹会出现短暂的"断档",随后二级发动机接力工作,推动拦截弹继续爬升,这个阶段的云迹会变得相对稀薄但延伸更长。 从北京网友拍摄的画面能清晰看到,二级工作段结束后,拦截弹还进行了几次轻微的航向修正,这是通过姿控发动机实现的微调,确保其沿着预设轨迹飞向拦截点,这种精准的姿态控制能力,是反导拦截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随着拦截弹升到大约2万米高空,三级发动机启动,这是最后阶段的动力输出,主要用于调整拦截弹与靶弹的相对位置。 2万米高空处于大气层边缘,空气稀薄,拦截弹在这里进行最后的轨道校准,为即将到来的碰撞做准备。 从河北网友拍摄的视频来看,此时的云迹已经变得十分纤细,说明拦截弹正以极高的速度飞向山西方向的预设拦截点。 山西作为拦截区域,其地理位置处于靶弹飞行轨迹的中段,符合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的技术要求——中段拦截是指在弹道导弹飞出大气层外、尚未再入大气层的阶段进行拦截,这个阶段目标飞行轨迹相对稳定,拦截窗口相对较大,但对拦截弹的速度和精度要求极高。 这次试验之所以能被多地网友观测到,除了傍晚时段光线条件适宜外,还因为反导拦截弹在飞行过程中,发动机尾焰与高空大气作用形成了特殊的凝结云。 这种云迹在阳光折射下呈现出多彩光晕,容易被地面人员注意到。类似的现象在我国此前的反导试验中也出现过。 比如2025年9月山东地区网友拍到的"火球撞白光"景象,事后证实就是一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当时拦截点高度约2500米,而这次山西方向的拦截点高度更高,技术难度也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反导试验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透明度和专业性,每次试验都会选择合适的区域和时段,避开人口密集区和民航航线,确保不对民众生活造成影响。 这次新疆、北京、河北多地观测到的反导云迹,不仅是一次精彩的"天象秀",更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让人们在惊叹于科技魅力的同时,也为祖国的强大感到由衷自豪。
突发!京冀上空突现“火箭云”,五角大楼又得傻眼 北京时间29日的傍晚,不少新
天天纪闻
2025-09-30 09:46:38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