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英俄澳以色列这些外媒全在说中国,说咱这东方巨龙真飞起来了,复兴这事谁也挡不住! 刚过去的几天里,多国媒体的镜头齐刷刷对准中国,从云海间的风车到航母甲板上的战机,再到乡村桑园里的智慧设备,处处都是让外媒惊叹的场景。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观察,悄悄拼凑出这个东方国家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最近紧盯福建舰的动态,当歼 - 35 隐形战机通过电磁弹射系统从甲板上腾空而起时,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打破了此前由美国垄断的技术壁垒。 要知道,连美国的福特号航母都还没实现隐形战机的电磁弹射起飞,而中国已经把这项技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种进展速度让国际社会倍感意外。 俄罗斯国防部的官员看过相关报道后直言,中国在安全领域的实力已经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支撑,更难得的是拥有强大力量却始终主张平等对话。 军事领域的突破之外,绿色发展的成绩单同样吸引着外媒的目光。13 国媒体组成的采访团钻进云南丘北的锦屏西风电场,看着风机在花海中转动,巴林记者忍不住感慨中国把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做得如此协调。 毛里塔尼亚的媒体负责人发现,这里的基建管控平台能实现 “一图统管”,智能化程度远超预期,而加纳记者更关注项目给当地人带来的实惠 ——6 个少数民族村寨借着风电项目发展旅游,老百姓的收入跟着涨了不少。 沙特媒体评价说,这种既讲技术又重共享的模式,正是其他国家需要的发展经验。 从推动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到发起乌克兰危机 “和平之友” 小组,再到 35 年间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 5 万多人次兵力,这些实际行动让英国智库负责人直言,没有中国,很多国际冲突根本找不到解决头绪。 而在人工智能、外空治理这些新兴领域,中国今年密集发布的治理框架和倡议,也被视作给世界立了规矩、定了方向。 更让外媒意外的是中国乡村里的变化。一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记者走进陕西石泉县的桑园,看到的不是传统农作场景,而是布满传感器的智慧养蚕室。 物联网监测温湿度,石墨烯地暖调节环境,连蚕病预防都用上了天气预报和疫苗技术,吉尔吉斯斯坦记者对着监控屏幕连连称奇。 当地蚕农的收入很能说明问题,今年蚕茧收购价最高到了每斤 36.6 元,一张蚕能多赚上千块,全县靠着蚕桑产业带动 1.9 万户农户致富,还把产品卖到了欧洲市场。 阿塞拜疆记者看完直琢磨,要是能把这种技术引进回国,本国的丝绸产业肯定能焕发新生。 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场景,被外媒串联成了清晰的印象:中国的发展既有航母、风电这样的硬核科技,也有乡村振兴的民生温度,更有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格局。 英国《经济学人》的评论里藏着答案,他们说中国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力量崛起,而是带着独特的发展理念,在技术、民生、和平多个维度同时发力。 从云南的风车到福建的航母,从桑园的蚕宝宝到国际舞台的和平倡议,外媒眼中的中国故事越来越丰富。这些被镜头捕捉到的瞬间,或许只是发展浪潮中的几朵浪花,却已经让世界看到了东方巨龙腾飞的底气。 那么在你看来,身边还有哪些变化能体现这种发展力量?你最想让外媒看看中国的哪一面?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