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超市排队结账,前面一位阿姨掏出三张医保卡,说要帮三个亲戚一起买药。 收银员没多问,扫码、扣款、打印小票,一气呵成。 我站在后面,突然有点恍惚——原来医保卡,早就不是“一个人的医疗保障”了。 这不是个例。 亲戚间共用医保卡,小区里代刷代购的“医保中介”也不少。 不是他们不懂法,是现实太难。 慢性病药贵,一个月几百块,对退休金三千的人家来说,是省吃俭用的负担。 一张卡能用三次,意味着多活一天的希望。 国家设计医保,是为兜底,不是为设卡。 可当制度的缝隙被生活硬生生撑开,我们该怪使用者,还是该问:为什么药价降不下来? 为什么报销比例不能更灵活? 为什么不能有更人性化的家庭共济机制? 我见过一位父亲,每天凌晨四点骑电动车去三公里外的社区医院,只为蹭个早上的免费体检,好让儿子的慢性病药能多报一点。 他不说苦,但眼神里全是算计。 制度不该让人在道德和生存之间做选择。 医保卡共用,是病痛压出来的灰色地带,不是贪小便宜。 我们骂得理直气壮,却很少问一句:如果换成你,你怎么办? 真正的改革,不该是抓几个代刷的人,而是让药价透明、报销合理、服务下沉。 别等老百姓把医保卡当“家庭储蓄卡”用了,才想起它本该是生命线,而不是一张冰冷的塑料片。
一个同事辞职了,说晚上请大家吃个饭,我们办公室20个人全去了,大家差不多点了80
【9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