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后还拼命工作,真都是为了社会吗? 比尔·盖茨捐了700亿美元,马云专注乡村教育,这些故事让人敬佩。 但别忘了,全球前100名中国富豪平均只捐出2.1%的身家,美国是5.3%。 不是他们不善良,而是制度和文化让“捐钱”这件事,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分量。 哈佛调研过500位顶级企业家,发现他们继续干下去,42%是因为“不甘心停下”,35%觉得“创造就业是本分”,只有17%把“服务社会”当首要目标。 说白了,很多人不是在行善,是在过瘾——享受掌控感、成就感,甚至是对抗失败的执念。 更真实的一面是,有些巨头一边晒公益报告,一边压榨骑手、垄断流量、算法算计用户。 亚马逊CEO财富暴涨200亿时,仓库工人连上厕所都要计时;国内某平台被罚百亿,不是因为缺德,是因为踩了法律红线。 责任不是靠良心发愿,是靠法律逼出来的。 欧盟现在强制科技公司公开算法、接受审查,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变好了,而是社会终于学会用规则管住权力。 我们该敬佩那些真正把企业当事业、把员工当伙伴、把社会当责任的人,但不该把所有富豪都捧成道德楷模。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不是赚了钱就捐点,而是从一开始就不靠钻空子发财。 别把偶然的善举,当成必然的美德。 真正的进步,是让每个企业都不得不做好事,而不是等个别英雄来救场。
马云说过的话都成圣经了?
【1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