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女子和朋友聚餐,本以为是普通的饭局,结果一夜之间不仅喝断片,还丢了价值8万多元的金手镯。监控显示:上车时镯子还在,下车就没影了,而当时她正被朋友和一名陌生男子夹在中间搀扶。事后,朋友矢口否认:“这么多年朋友,我怎么可能拿?”女子只好报警,警方根据监控视频,发现端倪。 2024年8月30日晚,唐女士应朋友吴某的邀请,与几人一同聚餐。席间气氛热烈,觥筹交错,她也没多想,喝得很尽兴。 到了后半场,酒劲上头,唐女士已站立不稳,起身时一个趔趄,额头磕在桌角,顿时鲜血直流。见状,朋友们赶紧找车送她去医院。 现场监控显示:在上车前,唐女士手腕上的金手镯还好好戴着。一名身穿黑衣的男子主动上前,扶她上车,随后与吴某一起把她安置在座位中央。 唐女士的嫂子原本想随行照看,但被吴某拦下:“我们在就行,你回去吧。”而唐女士迷迷糊糊,也说“没事”,这一“没事”,却成为日后镯子失踪的关键伏笔。 第二天,唐女士酒醒后,下意识摸向手腕,却发现空荡荡的。她整个人“嗡”的一声,惊出一身冷汗。那只8万多的金镯不见了! 她立刻联系吴某,追问昨晚情况。吴某听后很意外,连声否认:“咱俩这么多年朋友,我能拿你镯子吗?”语气中透着委屈。 可监控画面摆在眼前——上车时镯子还在,下车就没了。当时车上只有吴某和那名黑衣男。唐女士再联系黑衣男时,对方干脆利落:“没看见。” 然而,警方调取医院监控,发现黑衣男裤兜里有一个圆形凸起,形状与镯子高度相似。但面对询问,他坚称那是汽车钥匙。 尴尬的是,医院下车处没有监控,导致关键环节无法完全复原。这只镯子,就像蒸发了一样,从证据链条中彻底消失。 唐女士如今左右为难。她心里清楚,失物最有可能就在车上那几分钟不见的,可没有直接证据,她不能轻易指控朋友。 有旁人猜测,会不会是镯子自己滑落?但100克的实心金镯,分量十足,不可能无声无息掉地上,更何况当时车程只有几分钟。 另一种声音认为,如果黑衣男真拿了,这就涉嫌盗窃罪。根据刑法,盗窃数额在六万元以上,就属于“数额巨大”,可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个外人,冒着这么大风险伸手,真的可能吗? 唐女士反复回想,最让她不安的是那句“嫂子不用跟着”。当时的善意,如今回头看,却像是给了“镯子失踪”的可乘之机。 从法律角度看,这一事件可能涉及两种路径: 第一,《民法典》第985条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返还。 如果黑衣男或他人确实拿走了手镯,便构成不当得利,唐女士有权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返还。 第二,若证据进一步明确,有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趁唐女士醉酒取走手镯,那就涉嫌刑事犯罪——盗窃罪。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审判。 然而,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举证。 《民事诉讼法》第64条明确,谁主张,谁举证。唐女士若要主张朋友或黑衣男取走镯子,需要有确凿证据。而单凭“裤兜凸起”的监控,远不足以形成完整证据链。 从社会角度看,这起案件反映出一个典型现象:在熟人之间,防范心理往往放松,而一旦发生财物损失,举证难度成倍增加。 唐女士本以为,朋友多年,信得过。可现实却告诉她:“人心隔肚皮”。这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熟人社会中的信任困境。 从朋友的角度,他们也很委屈:“我没拿,凭什么怀疑我?”缺乏证据的指责,可能直接摧毁多年情谊。 唐女士的遭遇,既是意外,也是提醒:饮酒过量隐患大。醉酒不仅损害健康,更可能让自己失去基本防护能力。贵重物品聚会慎戴。佩戴高价值首饰赴宴,风险不可小觑。熟人不等于绝对安全。越是亲近场合,越要留存必要的防备心。证据第一。一旦发生损失,要及时报警、保存监控,避免证据断链。 唐女士的金手镯失踪案,目前仍未有明确结果。但案件所折射的问题,却已足够让人警醒:真正的危险,有时不是在陌生人身上,而是来自我们最放松戒备的地方。 酒桌上的豪爽与信任,可能在一瞬间变成无法弥补的遗憾。镯子究竟去了哪里,也许最终能查清,也许永远成谜。但无论如何,它提醒我们: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让自己处于毫无防护的状态。 因为比醉酒更可怕的,往往是人心的不可测。
河南一女子和朋友聚餐,本以为是普通的饭局,结果一夜之间不仅喝断片,还丢了价值8万
上海姚哥
2025-09-29 13:52:50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