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王世襄和袁荃猷结婚。婚后,王世襄发现妻子除了会剥蒜,其他家务活一概不

历史奇话站 2025-09-29 12:00:28

1945年,王世襄和袁荃猷结婚。婚后,王世襄发现妻子除了会剥蒜,其他家务活一概不会。一次,她把一颗葱层层剥光,剥完发现什么都没有,于是埋怨老王:“你是不是不会买葱,为什么葱里什么东西都没有?”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会干家务活的妻子,却让成了王世襄一辈子的贤内助,让王世襄爱了一辈子。 王世襄出生于1914年,祖籍福建,生活在北京。 王世襄家庭条件不错,再加上他的哥哥早夭,父母对他更是溺爱。 王世襄从小就爱玩,不爱学习,喂鸽子,斗蛐蛐等,都是他的爱好。 虽然爱玩,但是他的学业也没有落下,长大后考上了燕京大学。 王世襄开始读的是医学,结果主课门门不及格,幸好选修课分数高,于是转到文学院国文系。 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取了燕京大学的研究生,研究中国画论。 1941年,王世襄拿到了硕士学位。在梁思成的推荐下,他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职位是助理研究员。 学业上成功的同时,王世襄也遇到了他的爱情。 女方叫袁荃猷,出生于1920年,很小的时候就没了母亲,跟着祖母长大。 祖母非常宠爱这个孙女,给她好吃的好喝的,从来不让她下厨房,还把她培养成了一个大才女。 王世襄和袁荃猷第一次相识,还要感谢袁荃猷的老师。 袁荃猷也是燕京大学的,她学的是教育学,毕业论文是编写一本中小学国画教材。她去找教育系系主任周学章先生,周先生就推荐她去找王世襄,请他来做“论文导师”。 当时王世襄应对这位小他五岁,文静秀丽、落落大方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袁荃猷也应被这位高大爽朗、学识渊博并热心帮助的师兄所吸引。 就这么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感情。 1945年,31岁的王世襄和25岁的袁荃猷结婚。 婚后,王世襄发现自己的妻子“妙不可言”,除了琴棋书画,其他都不会,就连剥葱都不会,她能把葱从里到外都剥完,还说王世襄不会买东西,弄得他哭笑不得。 1948年,王世襄被故宫外派去美国,此时的袁荃猷得了肺结核,医生让卧床休息一年,大家都劝王世襄不要外出,但是袁荃猷却非常支持他,还表示家里有人照顾自己就可以。 一年后,王世襄回国了,两人幸福的生活着。王世襄养鸽子,袁荃猷在一边描画。 袁荃猷特别喜欢弹古琴,是她一生的追求,曾师从古琴国手管平湖先生。见袁荃猷喜欢抚琴,王世襄就特别留意古琴,看到好的琴,不惜卖掉家中各种细软,为太太的爱好掏钱。 当然,王世襄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妻子抚琴,这是他会坐在一边欣赏,或者到厨房忙活,给妻子做可口的饭菜。 袁荃猷对王世襄的事情也是非常上心,一次,儿子的奶粉吃完了,王世襄养的鸽子也没有高粱了,为了不被人笑话,袁荃猷把家里仅有的钱买了高粱喂鸽子,去借钱给儿子买奶粉。 有一回,王世襄本来要去鼓楼大街给袁荃猷买内衣,结果半道上看见喜欢的藏传米拉日巴像,买了回来,内衣倒忘了。 袁荃猷见了却欢喜地说:“要是我也先把他请回来,内衣以后再说。” 他们是夫妻,更是知心。这样的美好爱情,在王世襄和袁荃猷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957年,王世襄被诬陷偷盗,抄家多次都没有查出任何问题,才把他放回家。回家之后,他才听说是袁荃猷多次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丈夫无罪。 王世襄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晚年,袁荃猷成了王世襄真正的贤内助,王世襄出了不少书,除了绘制线图外,袁荃猷还对每一本书进行校对、誊清和寻找注解。 写书时,王世襄右眼忽然失明,袁荃猷心疼他,懂得他,他做的所有事情,她只有两个字:支持。 可以说,王世襄的成果离不开袁荃猷的付出,且其中的努力和艰苦是常人所无法体会的。 2003年10月,袁荃猷因病辞世,而在她病危之际,当得知王世襄获得荷兰克劳斯基金会生存与创新大奖,并有十万欧元奖金时,她竟和王世襄异口同声地说:“全部奖金捐赠给希望工程。” 袁荃猷去世后,王世襄写了14首《告荃猷》诗,字字泣血,满含深情。其中就有:“我病累君病,我愈君不起。知君不我怨,我痛无时已。” 后来,王世襄把夫妻俩收藏的所有文物都拍卖了,只有一件东西保留着,那是他与袁荃猷一起买菜的提筐。他说,等到自己百年之后,要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墓里,就像他们两个人,一起拎着这个提筐去买菜。 王世襄和袁荃猷五十八年的风雨同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岁月,多少大喜大悲,多少聚散离合,他们过着相互理解、平实的生活、他们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惊天动地,但是他们的生活却令世人永记。

0 阅读:82
历史奇话站

历史奇话站

奇话连篇,趣谈历史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