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身边有很多人,到了60岁就不干活了,没有养老金,没有多少存款,也坚决不干了。 说实在话,我挺羡慕他们的。可我觉得60岁躺平有点早,就拿我自己的情况来说,虽然老工友们也都陆续退了,可是我不敢退。他们劝我,日子咋过都是过,这么大岁数,别拼了。 可是,我自己的情况,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我和老伴儿每个月的养老金加一起才3000多点。存款能有个10几万,但那是养老钱,我不敢动。万一有个病,起码不用拖累孩子。何况孩子工作一般,收入平平。小孙子一天天长大,哪哪都需要钱。这种情况下我哪敢躺平? 趁着身子骨还结实,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别伤身体就行。不管多少,挣点总比没有要好。 咱们当父母的,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就为了托举孩子吗?老人兜里有钱,生活有底气,还能让孩子们过得更轻松些,多干几年也没什么。 老友们,你们有和我一样,60岁还在干活的吗?评论区里互诉衷肠吧! 我姓李,厂里人都叫我李师傅,钳工干了一辈子,手上老茧比银行卡厚。去年办完六十大寿,工友们把酒言欢,一句“老李,退休快乐”就把我推到“准躺平”行列。可回家一看存折,心里立马咯噔:两口子养老金加起来三千出头,还不如我年轻时一个月夜班费。十万存款听着唬人,可真要遇上大病,ICU里两天就能给我洗成白板。孩子月薪四千五,房贷奶粉压得快喘不上气,小孙子幼儿园一月两千八,我敢躺?我躺得下吗? 第二天,老同事老王约我去河边钓鱼,他拎着折叠凳,悠哉点上一支烟:“老李,别愁,日子总能混。”我望着水面发呆,鱼没上钩,脑子里全是账单。老王说他在等“六十岁浪漫”,我却只看见“六十岁浪没”——浪花一打,钱就没了。回家路上,我拐到劳务市场,转了一圈,发现招工的还真不少:小区保安、仓库分拣、学校后厨、快递打包……工资从两千到四千不等。我掂量掂量胳膊,还行,螺丝刀握了四十年,换个扫帚一样能使。 我挑了份学校后厨的活儿,早晨四点上班,给学生包包子,和面、擀皮、调馅,干到上午十点,一月两千六。凌晨的风有点冷,可蒸屉一掀,白雾扑面,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还被人需要。学生们冲我喊“包子爷爷”,我心里比发奖金还热乎。老伴也没闲着,在楼下超市做理货,一站就是六小时,回家腿都肿,可她咬牙:“就当减肥,还给家里挣菜钱。”俩人加起来每月能多五千块,小五千听着不多,却够给孙子买绘本、报画画班,还能隔三岔五给儿子家添两桶好油。钱进口袋那瞬间,我觉得这班没白加。 有人劝我:“老李,累出病来不划算。”我笑笑,回他一句实在话:“累出毛病我认,可真躺出毛病我更慌。”长期不活动,血压血糖全造反,医药费可比工资凶多了。再说,天天窝家里,电视重播八百遍,人也得快抑郁。后厨那几口大锅,火苗一窜,我跟着翻炒,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却比在沙发窝着舒坦。医生也夸我:“李师傅,你这筋骨再干十年没问题!”我哈哈一乐,心想再干十年?那得看锅答不答应。 说到底,咱们这代父母,就是“螺丝钉”性格——哪里需要往哪钻。年轻时候支援国家建设,中年供孩子读书,老年还得自食其力,不为别的,就为了让下一代踮踮脚能够到更好的日子。我算盘打得简单:多干一年,存款就能多涨一万,孙子大学学费就多一分着落;我身体棒一年,孩子就能少请一天假陪床。这不是伟大,这是本能。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都懂的道理,咱能不懂? 身边也有“反面教材”。老赵头,62岁,天天在公园下棋,一副“我潇洒我自在”的派头。结果去年脑梗,住院押金就要五万,孩子刚工作,拿不出,只能水滴筹。病床上的老赵拉着我的手哭:“早知道听你的,再干几年。”我拍他肩膀安慰,却也后背发凉:这就是“躺平”的代价。养老金三千,医院一天三千三,躺得起吗?躺不起。 我给自己定了“小目标”:干到七十岁,只要锅还能端得动,就继续包包子。到时候把工龄卡给孩子们看:你爸你爷没吃闲饭,一辈子都在添砖加瓦。他们若心疼,我就回一句:“别磨叽,你们把日子过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 有时候夜里腰会酸,我就让老伴给揉两把,边揉边算今天卖了多少包子,多少馒头,像数星星,越数越踏实。日子不就是这样吗?一寸一寸熬,一分一分攒。不拼不一定死,但一定不踏实;拼了不一定富,但一定更稳当。 屏幕前的老哥老姐,你们六十岁还在干活吗?还是已经潇洒挂竿、云游四方?评论区敞开着,咱们互倒苦水,也互相打气。人生下半场,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心里不慌、孩子不累、病床不怵,足矣!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养老金差距大真让人意难平。我身边有三位战友,80年代初同年入伍退伍,甲进电力局,
【18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