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刚听说一个新名词——预制人。 只知预制菜却不知如今有了预制人。 一了解,恍然大悟。 《预制人是指思维和行为模式化、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如同被设定程序的半成品,其特征包括信息理解障碍、答非所问、拒绝思考等,形成原因涉及快节奏生活、社交媒体等,警示人们警惕思维僵化。》 我不知道,别处是不是有这样的。 但如今看到我在农村经历的一切,倒也是有个合理的解释了。 思维僵硬模式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理解障碍,亦或者拒绝思考。 在农村,我对这点深有感触。其实不仅仅是农村人,所有人都很有可能会陷入这个结局里。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随时有一颗警惕的心。警惕从何而来?学习和阅读。 但,农村人亦或者底层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哪来的时间学习呢?被麻木了,被固化了。 就如曾经,豆爸对我是不满的。最起码在回农村以前,他认为我是个不爱动脑子的人,不爱思考,思维固执,甚至僵硬。 我们经常吵架,他在指出我问题时,我习惯性问他为什么?他总是说,你自己不会思考。 我尝试着思考,可什么也思考不好出来。他会跟我说事业上的困境,可我却什么也听不进去,脑子里觉得太复杂了。 我也会跟他说我的观点,可是在他眼里他却觉得不对,当试图纠正我时,我却很难接受,甚至不愿意接受。 只可惜,那时候没有预制人的描述,如果有,定然就是我吧? 为此,豆爸耿耿于怀过。他觉得在事业上,我从未帮助过他,甚至拖了后腿。而我一直却以为,我没有,我思考了,只是思考不明白。 直到回了农村,跟他一起做了农场,我独立去面对网络,挖掘自媒体。 好像,在慢慢的改变了。 学着去思考。我并不知道思考是什么样的,如何思考,是不是有个模式。以至于我用认为,我不知怎么思考。 可如今,才明白, 思考是潜移默化形成的,是一种习惯,是经验的总结,是对事情的揣摩, 是预知是结合生活实际。 思考在过去,我觉得很复杂。可如今,倒也是顺其自然的。 就如,我对农场事情的分析,与食客之间的分析,与网友的分析,与工人村民的分析。 每当遇到事情,它们自然而然出现在脑子里,得到一个判断和结果。 这种改变从何而来。 学习,对,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阅读,再养成不断的 思考。 说来好神秘,实则就是多看多想。 换位思考的同时,辩论的去看待问题。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再看看身边那些人和事,才明白,年轻人尚且如此,何况村里人。 当然,像刘姥姥的村里人也是有的,可惜我们遇不到。 就如昨个,被一个网友骂了。骂的原因是什么,却是我写的农村的题材。她觉得我总是写出农村人不堪一面,难道城里人就很纯善。 我的确有些莫名其妙,却也带着愤怒。 我生活在农村,往来就是那些三三两两的农村事。 自然,围绕不了农村。只是,我经历的多是不堪的一面以及人性底色的那份本色? 城里人就纯善吗?定然也未必然,但我们很清楚,生在什么环境就只能写什么环境。经历什么写什么?就如张贤亮的文章,大多记录的都是劳改农场的人和事。那是他的经历,20年的劳改人生。 没由来,被骂了。 想骂回去的,也骂了。可犹豫又删了。 为什么,想到弘一法师哪句话:“不要回应,他人的恶意,凡是负能量的东西,都不要去回应,回应就会与之纠缠,纠缠就会受损耗,只要内心不接应,它所有的恶念都将原路返回。” 这就是思考。 而不是意气用事。我会反复想,骂回去于我有什么好处呢?没有,顶多解了气。可真的解气了吗?不见得,别人话还会萦绕在耳边。可见,骂回去也不解气,还失了自己的分寸?为何,必然会有那么几人借此机会再来抨击。如此,是不是让自己陷入负面的纠缠里,消耗的还是自己的能量。 这么一想,突然觉得,我应该做的不是回骂,而是无视是删除是拉黑。 我们还是要认真做自己,而非跟随别人的言语决定怎么做自己。 当烛火映亮眼底的光,忽然发现,39岁的风里,藏着比30岁更踏实的晴朗。 那些曾以为跨不过的坎、咽不下的难,如今都成了心间的甜——原来当我们把委屈揉碎再笑着讲的坦荡,是在“别人的期待”里,硬生生闯出“我的方向”。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不要让自己成为预制人——拒绝思考,依靠现成的答案。 这世间哪有固定答案?
罗永浩今晚刚刚在卖华味坊酸汤面!有杠精跑到评论区问他,“是预制菜吗?罗
【124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