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益州之后,甚至还不如刘璋治理,给益州百姓带来太多战乱和死亡了,包括诸葛亮也

五代十国志 2025-09-28 21:31:18

刘备入益州之后,甚至还不如刘璋治理,给益州百姓带来太多战乱和死亡了,包括诸葛亮也是,就一直在打仗,为了他们所谓的汉室,就让百姓去打仗,就苟延残喘! “仁君”人设崩了?益州百姓用脚投票,选了更“窝囊”的旧主 三国里最让人意难平的,不是诸葛亮北伐没成功,而是益州百姓的选择——刘璋投降时,成都百姓哭着喊“要跟刘使君死战”; 刘备入川后,街头却悄悄流传“宁做刘璋狗,不做蜀汉民”的民谣; 到邓艾偷渡阴平时,蜀汉大臣第一个念头不是抵抗,是“快投降,别让百姓再遭罪”。 都说刘备是“仁德之主”,可为啥益州百姓最怀念的,反而是被他赶下台的刘璋? 一、入川第一劫:新主的“见面礼”,是百姓的救命钱 刘备围了成都三个月。 城破前,他对士兵放话:“破城后,府库里的金银随便拿!” 结果士兵冲进城,不仅抢了刘璋的粮仓,连老百姓家的铁锅、铜盆都砸了换钱。 《三国志·赵云传》里记了件事:赵云冲进乱军,拦着士兵喊:“将军要的是人心,不是这点破烂!”才勉强止住劫掠。 连刘璋的老部下都摇头:“早知投降后百姓要挨饿,不如拼到最后。” 一场纵兵劫掠,就把“仁德”人设撕了个口子。 二、夷陵之战:七万条命,换不来一场“兄弟情” 更狠的是关羽丢了荆州后,刘备要打东吴。 诸葛亮跪在宫门口哭谏:“益州的兵刚打完刘璋,粮只够半年,再打要饿肚子啊!” 刘备红着眼吼:“关羽是我兄弟,必须报仇!” 七万大军开拔那天,成都的老人蹲在路边抹泪:“我儿子才十七,就被拉去填火海。” 结果呢?夷陵一把火,七万人灰飞烟灭。 《三国志·谯周传》里,有个益州老农的话扎心:“我种了一辈子地,头回见当官的为了兄弟,把全城的壮丁往火坑里推。” 所谓“兄弟情义”,最后成了百姓的催命符。 三、本土士族的憋屈:我们是益州人,不是“外来户”的工具 刘璋当政时,益州的官场上,本土豪强占了七成——赵韪当刺史,庞羲管财务,连收税都给家乡留三成。 刘备一来,全换了荆州老乡:关羽守荆州,张飞守巴西,诸葛亮管政务,连运粮官都是马良。 本土士族李严,本来是刘璋的托孤重臣,投降后帮刘备管后勤,就因为提了句“该重用益州人”,被贬到梓潼当太守——离成都千里,连家都回不去。 有个文人写了首民谣讽刺:“荆州来的坐高堂,益州的娃挖野粮。” 你捧着“兴复汉室”的饼,却不给人吃,谁会真心跟你? 四、诸葛亮的无奈:理想很丰满,百姓的命很骨感 诸葛亮比谁都清楚益州的苦。 可他还是坚持北伐——第一次北伐,征了十万石陈粮,百姓把缸底都刮干净了; 第三次北伐,造木牛流马累死一百多木匠; 第五次北伐,十万大军出祁山,村里的老人跪在路边哭:“我孙子上次没回来,这次又要去……” 有个叫谯周的大臣实在忍不住,上书说:“再打,益州要亡了!” 诸葛亮看着奏章掉眼泪:“我是丞相,得对得起先帝啊……” 理想再伟大,架在百姓脖子上的刀,从来都很沉。 五、最后的结局:百姓用鞭炮,送走了“仁君” 公元263年,邓艾带着几千人打进益州。 蜀汉的大臣们居然没人想抵抗——尚书令樊建说:“打了四十年仗,男死了一半,女娃饿肚子,拿啥打?” 侍中张绍抱着玉玺找邓艾:“求你别杀百姓!” 刘禅投降那天,益州的百姓居然有人放鞭炮。 老妇人张氏摸着孙子的头笑:“终于能挖点野菜填肚子,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百姓要的从来不是“兴复汉室”,是“活着”。 我们骂刘备诸葛亮,不是因为他们“恶”,是因为他们犯了人性最大的错——把理想看得比百姓的命重。 刘璋的“暗弱”,其实是对百姓的温柔:他不折腾,不发动战争,让益州人能安心种地、经商; 刘备的“仁”,却成了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用“兴复汉室”的口号,绑架了整个益州的命运。 历史最扎心的真相是:再伟大的理想,都得扎根在“民生”的土壤里。不然再崇高的目标,都是空中楼阁。 要是刘备当年能像刘璋一样,少点折腾,多点务实,益州的百姓会不会活得更像个人? 可惜,历史没如果。 我们只能从遗憾里读懂:真正的“仁德”,不是喊口号,是让百姓能吃饱饭,能安稳活着。 #三国演义# #刘备# #刘璋# #诸葛亮# #刘备是当世英雄吗?#

0 阅读:0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