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5月的一天,李自成带领二十余名手下登山探查时,被一个叫程九伯的用锄头杀死。消息传回大顺军营,牛金星大惊失色。 五年前,已年过四十的牛金星经人引见,和李自成见面。这位落魄举人的一番 “夺取天下易如反掌” 的高论,让出身驿卒、缺乏文韬的李自成深感相见恨晚,当即任命他为 “左辅”。 公允的说,牛金星确实颇具才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大顺军的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牛金星也有着致命缺点:心胸狭隘,且极度贪财。大顺军攻入北京后,牛金星一心忙着筹备李自成的登基大典,还纵容手下大肆搜刮明朝官员家产,自己也趁机侵吞了数十万两白银。 当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的消息传来时,牛金星仍劝说李自成 “登基之事最为紧要,入关敌军不足为惧”,正是这个昏庸建议,加速了大顺政权的覆灭。 当在一片石之战中惨败的李自成,率残余主力西撤的途中,牛金星做了一件遭人唾弃的事,他诬陷大顺军的“智囊”李岩图谋叛乱,煽动李自成将李岩杀害。 这场内讧导致大顺军人心涣散,众多将领纷纷叛离,牛金星也清楚意识到李自成势力已走向末路,于是开始为自己谋划退路。 李自成在九宫山遇袭死后,牛金星带着儿子牛佺连夜逃出大顺军营,一路辗转,躲进河南汝州的深山。 当时,南明政权内部争斗不断,难以形成统一抵抗力量;张献忠的大西军被困四川,发展受限。 牛金星心里很清楚,自己作为大顺政权的骨干人员之一,落到南明手中,肯定是死路一条,投靠清军或还有一线生机。 于是,牛金星写了一份关于大顺军的详细资料,让儿子牛佺带着向英亲王阿济格投降。 这个举动契合了清廷当时的需求,尽管清军已占领北京,但河南、湖北等地仍有大量大顺军残部活动,清廷正急需熟悉大顺军内部情况的人进行招抚。牛佺凭借父亲提供的情报,成功招降三万多名大顺军士兵,还协助清军抓了好几个大顺军的将领。 阿济格大喜过望,任命牛佺为黄州知府。而牛金星则以 “年老多病” 为借口,躲在儿子官署中暗中指挥。 清廷并非没考虑过追究牛金星的罪责,但一来牛金星确实有招降大顺军残部的功劳;二来若处死他,会让其他已投降清廷的大顺军将领心寒,不利于后续招抚工作;三来牛金星只是个文臣,他之前的一切权力,其实都是李自成给的,如今李自成已死,手上没有兵权的牛金星对清廷不再构成威胁,如同一个无危害的 “象征性人物”。 经过权衡利弊,清廷决定对牛金星网开一面。 牛金星能安稳度过晚年,绝非仅靠运气,而是他精心构建了三重保障。 第一重保障,来自儿子牛佺,牛佺担任黄州知府期间,一方面平定当地反清武装,另一方面推行 “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倒也官声不错。顺治十年(1653 年),清廷将他提拔为湖广的提督,让他成为手握重兵的地方高官。 第二重保障,是他的 “低调隐身之法”。牛金星深知 “树大招风” 的道理,躲到儿子官署后,从不干预政务,也不与昔日朋友、旧部往来。清廷曾派官员暗中监视,结果发现他每天只做三件事:读书、写字、养花。 第三重保障,源于当时的环境,牛金星作为明末举人,虽曾是大顺的文官之首,但终究是 “科举体制内出身”。清廷对他采取宽容态度,本质上是做给天下读书人看的:只要归顺清廷,即便曾反抗过清朝,也能得到善待。传递这样的信号,比处死一个牛金星更有价值。 1652年,63 岁的牛金星在黄州病死。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遗言:“我死后,不要葬在祖先墓地,也不要立墓碑,以免有人知晓我的下落。” 就这样,这位曾立志辅佐李自成差点统一天下的 “宰相”,最终以如此低调的方式落幕。牛金星能安享晚年,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南明文人骂他 “无耻至极”;清廷官员也私下称他 “逆臣不可复用”。
1645年5月的一天,李自成带领二十余名手下登山探查时,被一个叫程九伯的用锄头杀
帝王八卦
2025-09-28 12:25:36
0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