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美国大豆? 早就不只是吃饭的事了。 现在这操作,是拿美元换筹码,一手压通胀,一手调布局。 表面买的是豆子,背后搬的是家当。 美国豆子最近又吃香了。 不是因为偏爱,是因为划算。 巴西豆贵了,雷亚尔一涨,FOB报价没优势;美国新季丰收,单产上调,价格砸到2020年以来最低。 中国这边猪料产量猛增7.2%,豆粕需求摆在那儿,不买不行。 趁低价窗口期,赶紧把未来四个月的船期锁住——这不是感情选择,是算账结果。867万吨美豆预购,同比多41%,份额重回35%,钱就这么流去了中西部农场。 但这笔钱出去,换回来的也不是简单的“粮食”。 一吨大豆压下去,七成八是豆粕,养猪养鸡的命根子;一成八是豆油,炒菜做饭的主力。 饲料成本稳了,肉蛋奶价格才不会跳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头一回把“油料”和“粮食”摆平,为啥? 因为餐桌安全拼到最后,拼的是蛋白供应。 自产大豆十年努力也只能从18%提到25%自给率,剩下的窟窿,还得靠进口填。 这时候低价买进,等于给CPI穿了件防弹衣。 更关键的是,这些美元花得越来越有策略味儿。 外汇储备连续缩水,美债持仓干到十五年最低,黄金买了十八个月不停手——现在连大豆都成了“硬通货”。 不是说它能当钱使,而是能存、能用、能抛。 国家粮储局今年两次拍50万吨进口豆,直接摁住油厂暴利。 比起铜和原油,大豆地缘溢价低,波动小,拿来对冲美元资产缩水正合适。 说白了,这是把纸面财富变成能吃的实物储备。 所以别再盯着“顺差换粮”那个老逻辑了。 现在的闭环三层嵌套:贸易上,用顺差赚的美元买低价原料,压制民生成本;金融上,减少对美债依赖,转向可储存实物;战略上,通过集中采购+期货点价+国储调控,把国际定价权掰出一道缝,换来国内调度空间。 这一趟出去的美元,回来时已经变成了囤在仓库里的战略资产——看得见、摸得着、急时能放、平时能压。 低价的时候多吞一点,风浪来时才有底气扛一扛。
阿根廷急了。大豆不收税了,三天内把美元全吐回来,不然算你违约。不是改革,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