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将原定60天的大米进口禁令延长时间,并提高进口关税,从15%提高到35%。 这项突然宣布的禁令,意味着菲律宾人吃到大米的价格可能会更高,尤其是对城市里的贫困人群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政府的初衷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希望通过提高稻谷的收购价,帮助农民摆脱亏损的困境。 但是问题是,农民现在根本不敢奢望价格会如政府所愿那样翻倍,大米价格的恶性循环,可能会让穷人和农民都陷入更加难熬的境地。 菲律宾大米的收购价已经降到8比索/公斤,这个价格比矿泉水还便宜,而农民的生产成本却高达14比索/公斤,几乎是亏损一半的价格。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农民种一亩地就要亏损500元人民币左右,虽然政府推出了补贴计划,并希望将收购价提高到16比索,但在现实中,政府能补贴到的量是极其有限的。 农民能卖的粮食也有限,这个政策如何执行,能否真正帮助到农民,依然是一个大问号。 政策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出在执行,菲律宾作为全球最大的米进口国之一,一旦关闭了进口市场,这对国内大米的供给链条必然会带来影响。 尽管禁令的初衷是保护本地农民,但是关闭进口的同时,也可能让本地的米价上涨,最终吃亏的还是城市里的贫困群体,政府的好意,可能会变成一些中间商囤积大米后涨价的手段。 菲律宾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已经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可是问题来了,农民的心态早已被市场打击得千疮百孔,他们根本不敢指望政府的补贴会在短期内救急。 而“禁止进口”的禁令,也无法直接让价格回升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似乎都在这场政策的摇摆中被忽视了。 泰国、越南这些大米出口大国,已经因菲律宾的进口禁令调整了他们的出口策略,他们会将出口目标转向其他市场,这对菲律宾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菲律宾的农业生产结构长期以来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依赖进口来弥补供应不足,这样的结构性问题,政策一时难以彻底解决。 即便政策打着保护农业、稳定市场的旗号,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往往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内部的改革。 菲律宾的农业问题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米价问题,过度依赖进口、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早已经积压了许久,政府出台的这些政策,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个局面。 甚至有人说,菲律宾的农业就像是一个空中楼阁,表面上看起来是保护农民,实际上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基本问题。 要想真正改变这种局面,单纯依赖“禁止进口”和调高关税显然是不够的,更多的改革和长期的投入,才是摆脱困境的根本之道。 菲律宾面临的不仅仅是价格问题,还可能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上引发连锁反应。 菲律宾一旦关闭进口,其他依赖进口的国家也可能开始效仿,全球的粮食供应链将会因此受到干扰。 大米这种基本粮食的价格波动,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粮食的紧张采购,最终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价格上涨。 这种政策的背后,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农业问题,更涉及到全球粮食安全的稳定。 这个禁令,短期内或许能够帮助农民缓解困境,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但从长远来看,菲律宾必须更注重农业本身的发展,真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米产量不稳定、市场价格波动的顽疾。 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农民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好的收购价,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会因为大米价格上涨而承受更多压力,贫困群体的生活成本会加重,政策没有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导致了两头受损。 要改变这一局面,菲律宾不仅需要依赖这种临时性的保护政策,更需要在农业领域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如果只靠禁令和关税来“捉襟见肘”地解决问题,最终只能是一场“自救”的徒劳挣扎。 而这种短期的“猛药”,能否真正治愈这场“病”,还要看政府是否能够在改革农业体制和农业补贴政策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信源:财联社——《菲律宾准备延长大米进口禁令并考虑提高大米关税》
菲律宾大变天,二号人物小马科斯亲戚被赶下台,将迎来亲华总统。今年九月,菲律宾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