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再见了! 欧盟再次出手,必须换人。 9月23日消息,欧洲议会的极右翼党

岁月解密屋 2025-09-26 11:35:48

冯德莱恩,再见了! 欧盟再次出手,必须换人。 9月23日消息,欧洲议会的极右翼党团与左翼党团几乎同时提交了对冯德莱恩及其领导的欧盟委员会的不信任动议,计划在10月的全体会议上投票决定其去留。 9月,一场暗流汹涌的政治风暴悄然在布鲁塞尔酝酿,左翼和极右翼,这对“老冤家”,竟罕见握手言和,联手掀桌子——目标直指冯德莱恩。 欧洲议会23日确认,两个立场南辕北辙的党团,同时提交了对冯德莱恩的不信任动议。 这不是闹着玩的,而是一场可能决定欧盟未来走向的投票,10月的全体会议上,她的位置,可能就不保了。 这是“欧盟史上罕见的政治围攻”,一位曾被视为“布鲁塞尔女皇”的人,正站在政治舞台的边缘,面临被扫地出门的命运。 问题是,为什么连左翼和极右翼都看她不顺眼?这背后,藏着的到底是什么? 9月23日,欧洲议会两大势力同时出手:极右翼的“身份与民主党团”和左翼联盟几乎在同一时间提交动议,要求启动对冯德莱恩的不信任程序。 按照议会规定,只要353票支持,她就得卷铺盖走人。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想拉下这位欧盟委员会主席了。 早在去年,冯德莱恩就曾遭遇过一次“逼宫”,但那次只是小打小闹,这一次,不仅左、右两派同时出击,时机也格外敏感——俄乌冲突持续胶着,欧洲经济疲软,民意一片低迷,政治氛围比往年更焦躁。 这场动议不仅是对冯德莱恩个人的不满,更是欧盟体制的一次“功能性警告”,换句话说,即便这次冯德莱恩侥幸留任,她的权威也已被削弱。 左翼为什么反她?很简单,他们认为冯德莱恩在全球热点问题上“反应迟缓、姿态僵硬”。 尤其在以巴冲突爆发后,欧盟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应对被批评为“冷漠”,多位议员称冯德莱恩“缺乏领导力”,失去了道义上的制高点。 而极右翼的怒火,则更直接——他们觉得冯德莱恩“对美国太听话”,从欧美贸易协议到能源政策,极右翼视她为“华盛顿的传声筒”。 法国媒体采访多位工人代表,直言“欧洲企业在这届欧委会手下越混越惨”,欧盟对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欧洲制造业遭受挤压,民怨沸腾。 左右两派原本水火不容,这次却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暂时结盟”,这反映了欧洲政治极化加剧,同时也说明,民生问题才是真正能把敌人变朋友的“粘合剂”。 如果说政治动议是“上层地震”,那民意就是这场风暴的真正推手。 根据欧洲方面最新调查,有52%的受访者认为冯德莱恩“未能有效捍卫欧洲利益”。 在西班牙、希腊等青年失业率高涨的国家,这一数据更是飙升至60%以上,年轻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对欧盟领导层的信任正在迅速流失。 拿法国做个例子,一家位于里昂的汽车零部件工厂近日宣布裁员300人,原因竟是“无法与美国低价产品竞争”。 欧盟GDP增长已跌至0.3%,再加上能源价格居高不下,普通民众的生活可谓雪上加霜,冯德莱恩的政策在民间“水土不服”,而这正是议会敢于“投票逼宫”的底气来源。 问题不仅出在冯德莱恩身上,更深层的矛盾,是欧盟自身的“老毛病”。 欧盟的决策机制要求27个成员国“全部同意”才能推进政策,这种“齐步走”的原则,看起来很民主,实则效率极低。 环保政策?匈牙利一票否决;援乌法案?波兰不同意就卡住,欧盟就像一群人出门吃饭,菜单还没翻完,账单已经来了。 欧盟的“共识制”正在拖慢整个大陆的应对速度,改革呼声早已有之,但各国利益盘根错节,谁都不愿先让一步。 即便冯德莱恩下了台,接替她的人也不会轻松,问题不是换个人就能解决的,而是这艘庞大的欧盟“航母”本身就太笨重了。 10月6日至9日,欧洲议会将就这份不信任动议进行表决,即使冯德莱恩能勉强守住位置,她的政治威望也已大打折扣。 欧盟官员私下透露,现在她的发言“越来越没人听”,这并不是玩笑。 更关键的是,这场“逼宫”所暴露出的,不只是个别领导人的问题,而是欧盟制度的疲态。 从俄乌战事到经济衰退,从移民问题到气候危机,欧盟需要的是更快、更有效率的应对机制,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27国漫长讨论”。 如果欧盟不在机制上做出深层改革,这场政治危机可能只是开始,“耗不起”,将成为欧洲未来几年绕不开的关键词。 冯德莱恩的命运只是一个缩影,她的去留,反映的是民意的焦躁、制度的滞后和政治生态的撕裂。 10月的投票,不只是一次权力的更替,更是一场制度的拷问。 欧洲,真的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刻了:是继续在泥潭中拉扯,还是咬牙走出改革的第一步?欧盟,已经没有太多犯错的空间了。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岁月解密屋

岁月解密屋

解密岁月,读懂历史沧桑。